标题 |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精选) |
范文 |
历史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历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注】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即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四)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开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反映工业因素萌动时期 (五)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八)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 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九)明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启示 启示:先进文化要不断地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更要学会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故步自封。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现在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等。 高中必修二常考历史知识点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