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一年级语文春晓常用知识点
范文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一年级语文春晓知识点,欢迎阅读!
    
    一年级语文春晓知识点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一年级语文春晓教学反思
    《春晓》是语文版教材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对于这首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成人都不陌生,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我的小时候,我们会恶搞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也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还是蛮合辙押韵的,那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是带有一片欢笑。今日以教师身份观之,如此熟悉的一首诗却让我觉得陌生之极,迟迟不敢动笔去写教案,无从下手……
    想来想去,这首诗的落脚点就是让熟悉的故事变得有新鲜感。这是我这节课的着手点。
    于是,认真地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期待从中受到些许启发。最后反复琢磨了好久,课上下来,自己还是非常满意的:
    一、平平仄仄中找到了吟诵之感。
    一直认为,古诗是最接近中国人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有些古诗湮没在洪流里,有些古诗虽保留却面目全非,徒有其表。所以,在我的课上,我要从孩童抓起,让学生进入古诗,还原古诗的本来面目。所以,我选择了带领孩子画分平仄,再依据平仄而吟诵。看着孩子们时而皱眉标注,时而放声开唱。我不得不承认,这和朗诵相比,不甚好听。但我也不得不直言,这越听越有味道,“难听,是因为你不懂它。”
    二、觉与不觉、知与不知中的品读。
    孩童对于古诗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并不打算把古诗拆分了投给学生,而是打算,萃取古诗的气味,揉碎在学生的记忆里。说起来很浪漫,实际上就是从高度去理解,给学生的不是古诗的文字,而是古诗的感觉。所以在课上,重点带领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觉与不觉”“知与不知”。
    孟浩然在这样的一个春日清早,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感受到什么?
    孟浩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花落知多少”,我们讨论了孟浩然到底知不知道花落多少。孩子们出现了两种观点:
    不知道,因为他问了一句“多少”?
    知道,因为他看见了满地落花,很心疼,所以慨叹了一句“多少”!
    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最后我们达成观点:他不知道具体落了多少,但他知道很多,所以这里既有疑问又有疼惜。
    古诗是我钟情的东西,我希望能够让我的孩子们含英咀华,吟诵作诗,这节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算不上成功,也不能说是失败,总之,古诗教学,我们在路上!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