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范文
    历史是中考的一个科目,我们要学好历史,首先要找对方法,特别是要做好复习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x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x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学习技巧
    “连缀成篇”法
    就是把时空跨越大,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点归纳联结成篇进行记忆。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既朗朗上口,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学生既愿背诵又容易掌握,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试看以下知识点的连缀: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统天下刘建汉/东汉建朝为刘秀/三国争雄风云起/两晋南北朝对峙/杨坚起兵隋朝立/李渊反叛登唐基/五代十国山河破/宋辽西夏战乱多/金元两朝不太平/明灭之后立清国。
    “分进合击”法
    此法如同作战采用的战略战术,将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化整为零,分头进行学习记忆,然后再进行整合记忆。
    如复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可实行记忆三步走: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第二步,掌握起义的经过;第三步,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把握,综合记忆,切忌瞒天过海。
    “联想拓展”法
    即在复习掌握有关知识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扩充,将同类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这个内容时,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复习掌握这三个条约时,既生动又省力,更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历史提分技巧
    一、要会看书
    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纳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8 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