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
范文 |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师说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重点实词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3、从 ①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 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君子不齿(齿:提及)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六、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5)省略句 问之,(士大夫)则曰:“……” (6)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省略句 1..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骐骥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 2..蟹(有)六跪而二螯: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 3.. 輮(之) 以(之)为轮: 用火烤它把它做成车轮 七、1.D(A项为“接受”;B项为“因”;C项为“引荐”。) 2.B(①③⑤均为连词,于是,就;②为副词,只,仅仅;④为副词,才;⑥为连词,却。) 3.B(①②④⑤均为动词,担任,做;③为介词,替;⑥为动词,成为) 4.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5.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6.(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3分。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每处1分)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3分。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每处1分) (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4分。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每处1分) 师说读后感 通过阅读文言课文《师说》,并且通过译文的理解,我有了很多感触,也深受启发。 《师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就连圣人也有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不懂的时候,就应该不耻下问,不要觉得问别人好像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师说》当中的一个核心句子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就是说,但凡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的存在。按照最新的翻译来说,就是只有一定领域空间的地方,就有这个领域的能手。 是的,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奥秘无穷,领域繁多的。尽管一些人在一定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可是在其他领域毕竟存在生疏不懂的地方。当面临了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候,就要懂得去请教其他领域的能手。而那些士大夫非常保守昏庸,而且好面子,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可是他们正因为耻于下问正一步步成为废材庸才,他们最终难逃遭淘汰的命运。 总的来说,《师说》绝对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领悟其中真意。 《师说》的中心思想 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语文高中必修3古文北师大《师说》课文详解 ★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 ★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 高三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