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
范文 | 知识不象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1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①蒸发(蒸腾、升华)、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下渗、 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三节 水的浮力 1、 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 G 排液=ρ液gV 排液 注意 :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 V排取m?) 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 浮 ②F 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 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排=V 物 ④F 浮=G 漂浮 此时 V 排< V 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4、 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 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大气层 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会: ①没有天气变化;②没有声音;③易受陨石侵袭; ④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 1、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2、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3、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 气温 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 气候:冬雨夏干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1、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3、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4、气温总在不断变化,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 (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5、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6、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 (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的大小: 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 (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 具体事例: (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A、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C、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 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 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高压锅的使用原理 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A、真空压缩保存袋 B、吸尘器: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原理: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气压差,在这一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气压差越大,吸尘器能力越强。 第四节 风和降水 风 风是怎样形成的?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2、风: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风速 1、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常用的风向有八种,表示方法: 气象观测中常用风向标风向标观测风向 2、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千米/时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有0—12级,气象观测中常用风速仪观测风速。 风与人类的关系:1、有利----风是一种资源,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等; 2、不利-----破坏性风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空气的湿度 1、空气的湿度:大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1)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 常用百分比(%)表示 (2)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所能含有的水汽越多。所以空气湿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观测湿度的仪器是:湿度计,最常用的湿度计是:干湿球湿度计,它实质上是两支特殊的温度计。 (4)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然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可以得出相对湿度。 (5)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6)天气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大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变软,飞得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降水 (1)降水的形成条件: 1、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 2、气温继续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水汽凝结 3、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 4、水珠、冰晶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度量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雨量筒 第五节 天气预报 1、获得天气预报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或气象预报; (2)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3)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2、怎样看天气预报 (1)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 “少云” 指天空的总云量在5/10到3/10,“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 以下 (2)小雨:12 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12小时内降水5-15毫米 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3、天气图 3、(1)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 (2)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A、高压系统:天气晴好, B、低压系统:阴雨天气; C、冷、暖锋面系统:锋面上天气变化比较复杂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 图片 3)特殊的天气系统:台风------实际上是属于强低压系统 第六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天气与气候: A、 区别:短时间与长时间; B、 联系: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如:长夏无冬、秋高气爽等。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天均为秋高气爽,但不代表没有下雨天。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我国的纬度位置:主要在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地区在热带 例子:我国最南的海南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就是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A、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水的比热: 4.2×103焦/(千克?℃)是什么? 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比热表的阅读: 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l 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l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A、 定义: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B、 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C、 风向: l 夏季------吹夏季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 低,气压高,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l 冬季-------吹冬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D、性质: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故干燥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故湿润多雨 E、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 (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B、山地的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C、我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台湾火烧寮 原因:该市位于台湾山脉东侧的迎风坡上,有丰富的地形雨。 第七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1、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而降水主要来自湿润的夏季风 (2)、季风气候区的范围: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 (3)、季风气候的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4)、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冬季: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5)、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2、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指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 (2)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特点: 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随季节变化大。 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3)干旱气候的利弊: 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4)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l 仙人球的茎为什么那么粗,叶子为什么会变成刺? 为了适用干旱气候,粗的茎利于储存水分,叶刺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l 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的原因? 让凝结在身上的水沿着身体流到嘴里,这是它们获得水分的主要办法 3、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和洪水 (1)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 l 危害: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l 危害:A、大风;B、暴雨;C、风暴潮, l 有利:在干旱的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3) 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l 自然原因:持续性降水、台风 l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侵占河道,城市的无序发展等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人类活动与气候密切相关 A、 有利于改良气候的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的农业灌溉等 B、 引起气候恶化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过度放牧。 图片 (2) 温室效应--------指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l 人为原因:能源的大量耗费;破坏森林 城市的“热岛”现象------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3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感应性主要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向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有关,例如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和向热性等。感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无关,例如触碰含羞草,叶子合拢。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 调节 作用。 (2)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 单侧 光照射; ②具有 生长素 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 生长素分布 多 ,胚芽生长 快 ; 向阳面生长素分布 少 ,胚芽生长 慢 。 (4)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适当时,对植物的作用有: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当生长素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亡,应用于防治杂草。 第二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1、激素的部位:在内分泌腺中产生。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直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外分泌腺有导管。 2、激素作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动物体内的激素种类、产生器官、功能及分泌异常的病变 图片 2、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2).含量:基本稳定在90毫克/100毫升。 3).调节:当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血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 神经调节 一、对刺激的反应 1、对刺激的反应过程,需要各种器官协同作用 2、反应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体液调节 和 神经调节,并以 神经调节 为主。 4、体液调节主要是 激素调节。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 3、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4.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 ① 细胞体;② 细胞核;③ 树突;④轴突 ; ⑤ 髓鞘 ;⑥ 轴突分枝 ; 5.在一个神经元中,信息传递方向: 树突 → 细胞体 → 轴突 →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三、信息的处理: 1、神经系统构成: 图片 2、脑的结构和功能 图片 3、大脑表面的沟、回、裂有扩大大脑表面积的作用。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语言神经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5、脊髓: 1)位置: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2)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6、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用膝跳反射可检查人的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7、 在反射活动中:①、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可以独立完成许多低级的反射活动。如:缩手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②、脊髓的有些反射功能是在大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如缩手反射手可以被控制住不缩回来;即: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反射: (1)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2)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 (3)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不能进行。如果有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反射才能完成。 3、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低级反射 ,是 先天性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4、条件反射。 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高级反射 , 反射弧 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1、动物先天性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 、 有固定模式 的行为;它们受 遗传的控制 ,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 反射 活动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先天性行为 ,也叫 本能 。 2、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个体 在生活过程中 逐步形成 的,是 通过学习 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大脑皮层 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适应环境 的一种 重要反应方式 。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是具有 适应意义 的活动。 3、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更为复杂 。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人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案:人类除了对环境中声、光、味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代替具体的刺激引起反射。) 4、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是 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 反射弧 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 , 反射弧 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 大脑皮层 的重要功能。需大脑皮层参与。 第五节 体温的控制 1、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37℃左右。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 绝对不变 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 一定限度 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一)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 2、产热 (1)在 安静 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内脏 。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骨骼肌 。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 ,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 直接散热 和 汗液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血流量 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 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散热 减少;温度高时, 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 。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 比较有限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 主要的散热方式 。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 ,而 散热困难 ,会出现中暑现象。 图片 (二)、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