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物中考常考知识点整理 |
范文 |
初中的考试许多小伙伴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生物导致生物成绩不理想,那么生物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生物中考常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生物中考常考知识点整理 被子植物的一生 1、孢子植物有 (1)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有假根,有茎叶的分化。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2、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 不同点:菜豆种子无胚乳,玉米种子有胚乳;有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胚乳提供,无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子叶提供。 4、裸子植物的特征:种子裸露,外面无保护它的果皮;被子植物的特征:种子外面有果皮保护,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免受外界环境的危害,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5、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籽粒饱满,胚结构完整,不在休眠期的种子。 6、种子的萌发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7、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枝条由芽发育成。 8、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9、花的主要结构:雄蕊、雌蕊(必不可少),花要结出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过程。 10、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光合作用的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场所:叶绿体 条件:光。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呼吸作用的实质:活细胞通过线粒体,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原料:有机物和氧气,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及能量。场所:线粒体。 4,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气 → 二氧化碳+水。 5,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6,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7,为了延长蔬菜、水果的储藏时间一般通过低温,干燥等措施来减弱呼吸作用。 人的生殖、人体的营养 1,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平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糖类。 3,参与构建和修复细胞的是蛋白质,因此处于生长发育期及处于术后康复期的人应该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不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但是维持某些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的是维生素。 5,缺维生素A 得夜盲症(傍晚看不清东西),应多补充玉米、胡萝卜、深色蔬菜。 缺维生素B 得脚气病。 缺维生素C 得坏血病(牙龈出血),应多吃新鲜的果蔬。 缺维生素D 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 6,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能把脂肪变成脂肪微粒,促进对脂肪的消化。 7、糖类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口腔;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胃;脂肪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酶(万能消化液),因此三大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场所是小肠。 8、男性主要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主要生殖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输卵管:精子、卵细胞相遇形成受精卵的场所。 生物中考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P36)。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对光:升、转、看、调。 (3)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 (4) 整理。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 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2、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生物考试技巧 1、考前调整好心态 考前心态要调整好,相信自己: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应考准备。反复暗示自己:“我有实力,我会成功,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中考就是见证自己成功的时刻。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没什么不可能。” 2、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注重细节 审题就是解题的开始,考生在开卷前领到生物试卷时,先对试卷进行整体感知,看看这份试卷共几页,总题量是多少,分哪几大部分,有哪几种题型。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试卷错误,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的损失,而且通过这样对全卷作出整体把握,能尽早定下作战方案。 答题前,要认清答题卡正反面,发现答题卡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要立即向监考员报告。保持卡面清洁,不要将答题卡折叠,弄破,严禁在答题卡上的图像定位(黑方块)周围做任何涂写和标记。 3、解题时避免落于思维陷阱 做任何一道题,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考生们还需克服思维定式,防止“生路熟走”,落入“陷阱”,有些试题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考生平时做过的试题稍作改动后命制而成的,这类题最具欺骗性,乍看像“熟题”,实际上“改头换面了”,其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审题粗心大意,仅凭经验做题,就很容易犯思维定式的错误。因此,越是“熟题”,越要警觉细心审题,准确的获取信息,做到“熟路生走”,才能准确作答。答无定法,一道题有时使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解答。 4、完成选择题得分技巧 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综合分析法。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决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细心分折,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找准关键词,挖掘出隐含条件。试题的题干中常有一些关键词,如最、至少、主要、直接、基本、根本等。在读题时把关键词标注下来,有助于做题。考生们要善于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出突破点,从而确定出正确的选项。 5、注重书写与表达技巧 据统计,中考非选择题是答题失分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体现在书写与表达这方面,所以考生要规范生物学专业术语作答等,注意规范书写,字迹要端正,不能漏字和写错别字,特别是涉及初中生物专用术语回答时,一定要用适合的专用术语,力求精确、全面。如“对照”不能写成“对比”、“呼吸作用”不能写成“呼吸运动”,“鳃”不能写成“腮”等。 6、预留检查时间 作答完毕后要预留少许时间,检查答案,检查答案的目的是复查答案是否写错,是否遗漏,是否有什么概念性、常识性错误,是否审题存在什么偏差等,防止由于无所谓的粗心失误而失分。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