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
范文 | 历史知识是杂而多的,对于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总结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2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华 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頻繁 。 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3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4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 (2) 改说汉语; (3)改穿汉服; (4)改用汉姓; (5)鼓励与汉族联姻; (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