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
范文
    知识是被厘清的信息,对于人类,惟有知识最接近真相,最好的知识就是离真相最近的知识,从信息到知识,是一条中国人至今无法走上的道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1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2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3
    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3: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