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三文言文考点知识积累总结 |
范文 |
高三文言文考点知识积累总结精选 同学们要想提高语文的高考考试成绩,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力,你积累了多少文言文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文言文考点知识积累总结,欢迎大家来阅读。 ![]() 高三的文言文知识点 1.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表示基数,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1、从语序上看,数词的基数表示方法,可以直接把数词放在名词、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动词之后,而较少用量词。 例如: ①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清林嗣环《口技》)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明魏学洢《核舟记》)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 ④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整数是一百、一千、一万等时,一般省去一。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②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如果出现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表示。 ①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明刘基《苦斋记》) ②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西晋李密《陈情表》) 2.序数表示法 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词,它的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在基数前加第字表示。有时也不用第字。 ①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唐语林乐工罗程》) ②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概数(约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数目不确定。其表示方法如下: 1、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 ①共事二三年 ,始尔未为久。(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②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2、用整数表示 ①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宋司马光《赤壁之战》) 3、在数词前用数、可且约或者在数词后用余、许、所、奇等表示 。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愚公移山》) ④族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清徐珂《清稗类抄冯婉贞》) ⑤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汉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 ⑥顷之, 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失从者百许人。 (清魏禧《大铁锤传》) 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明魏学洢《核舟记》) ⑧从弟子女十人所。 (汉司马迁《史记西门豹治邺》) 4.倍数表示法 倍数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用两个数词相乘表倍数,其中前一数词表示多少倍,后一数词表示一倍的数。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表示倍数,可以在数词后用倍,也可省去倍。表示一倍可以省去一,十倍用十、百倍用百。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3、用蓰字,表示五倍。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5.分数表示法 分数是表示事物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如果分母是十百千万等,可以直接写成分母+分子的形式或在分母与分子之间加之表示。这是文言文中分数表示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①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西汉刘安《淮南子塞翁失马》) ③ 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刘开《问说》) ④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此外,还可以将名词放在分母之后表示分数。例如:大都不过叁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不过,这种表示方法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很少。 高三文言文知识点难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