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笔记
范文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笔记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评价功绩:①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中必修二会考历史知识点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笔记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二2笔记
    ★ 2022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必修二2笔记(3)
    ★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九课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
    ★ 高中历史必修二17课知识点
    ★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内容小结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6: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