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
范文 | 缘分。一切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事情都归类于缘分与爱情,人类知识的贫乏无以复加。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1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2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 后世 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3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4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5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 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 国 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