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
范文
    高中物理是一门联系很广泛的学科,且高中物理难度比较大,并且需要记忆的物理公式也比较多,那么提高高中物理公式的记忆效率,就需要高中生多记物理公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一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二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
    2.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vt?=2gs
    竖直上抛运动
    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
    位移公式:h=v0t—gt?/2
    2.上升到点时间t=v0/g,上升到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三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四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
    (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这个值叫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设F为F1、F2的合力,θ为F1、F2的夹角,则:
    F=√(F1?+F2?+2F1F2cosθ)
    tanθ=F2sinθ/(F1+F2cosθ)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F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
    4.
    1)|F1—F2|≤F≤|F1+F2|
    2)随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θ=0,合力: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θ=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θ=90°,F?=F1?+F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0: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