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 |
范文 |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出台,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一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共价键合分子立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重要性质以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基本化学观念,同时使学生能够从这一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推测物质的重要性质等。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分子的性质》安排在《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结构》之后,学生学习了共价键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之后,这对后面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根据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规律,归纳判断共价键和分子极性的方法;解释物质的溶解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理解范德华力、氢键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设置台阶,增加知识及其运用的梯度,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联想类比、归纳总结、模仿创造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实验,建立模型抽象思维,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①从宏观到微观,探究“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关系; ②从现象到本质,加强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协同揭示化学中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示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化学现象;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三、教学策略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必修II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共价键,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在上一节,我们又学习了杂化轨道理论,根据杂化轨道理论我们可以将共价键分为σ键和Π键。 [板书]一、共价键及其分类 1、按成键方式分:σ键和Π键 [讲解]σ键:对于含有未成对的s电子或p电子的原子,它可以通过s-s、s-p、p-p等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共价键。σ键构成分子的骨架,可单独存在于两原子间,两原子间只有一个σ键 Π键:当两个p轨道py-py、pz-pz以“肩并肩”方式进行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Π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不如σ键大,所以Π键不如σ键牢固。Π键不像σ键那样集中在两核的连线上,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较小,电子能量较高,活动性较大,所以容易断裂。因此,一般含有共价双键和三键的化合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2、按成键的共用电子对情况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配位键 [讲解]单键一般是σ键,以共价键结合的两个原子间只能有1个σ键。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而单双键交替结构是由若干个σ键和一个大Π键组成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组成的。而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如果共价键的形成是由两个成键原子中的一个原子单独提供一对孤对电子进入另一个原子的空轨道共用而成键,这种共价键称为配位键。 [讲解]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极性键中的两个键合原子,一个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板书] 3、按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2)、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讲解]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就愈强。当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可以认为成键电子对完全移到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一方。这时原子转变成为离子,从而形成离子键。 [讲解]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子中正电荷的作用集中于一点,是正电中心;负电荷的作用集中于一点,是负电中心。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使分子的某一个部分呈正电性(δ+),另一部分呈负电性(δ一);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如果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 回顾上节课知识; 认真听讲并记录共价键的分类 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并构建新的知识学习 [板书]二、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投影] 图2—28 EMBED PBrush [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 02 C12 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 C60 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CO2 HCN H20 NH3 BF3 CH4 CH3Cl [汇报]1、H2、02、C12 极性分子 HCl ,非极性分子。 2、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CO2 BF3 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讲解]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如果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各个键的极性和为零,整个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思考并讨论,学习区别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 通过思考题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投影小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 共价键的极性 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结论 举例 同核双原子分子 非极性键 重合 非极性分子 H2、O2、N2 异核双原子分子 极性键 不重合 极性分子 CO、HF、HCl 异核多原子分子 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为零 重合 非极性分子 CO2、BF3、CH4 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不为零 不重合 极性分子 H2O、NH3、CH3Cl 归纳并记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2、分子的对称性 (1)定义: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分子中的原子会以某一个面成一个轴处于相对称的位置,即分子具有对称性。 [讲解]例如CH4分子,相对于通过其中两个氢原子和碳原子所构成的平面,分子被分割成相同的两部分,这个面即为对称面。 [板书](2)关系:非极性分子具有对称性,极性分子中原子不位于对称位置。 [讲解]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分子对称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的影响 [讲解]分子极性越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越强,克服分子间的引力使物质熔化或汽化所需外界能量就越多,故熔点、沸点越高。 [过渡]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总结一下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有哪些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分子对称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4、ABm型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 化合价法 [讲解]AB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此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称。若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不等于其价电子数目,则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对称,其分子为极性分子。 [投影] 化学式 BF3 CO2 PCl5 SO3(g) H2O NH3 SO2 中心原子化合价绝对值 中心原子价电子数 分子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极性 极性 极性 [板书](2) 物理模型法: [讲解]将ABm型分子的中心原子看做一个受力物体,将A、B间的极性共价键看做作用于中心原子上的力,根据ABm的空间构型,判断中心原子和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m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板书](3) 根据所含键的类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判断 [讲解]当ABm型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对称结构时,由于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可以重合,故为非极性分子,如CO2是直线型,BF3是平面正三角型,CH4是正四面体形等均为非极性分子。当ABm型分子的空间构型不是空间对称结构时,一般为极性分子,如H2O为V型,NH3为三角锥形,它们均为极性分子。 [板书](4)根据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是否全部成键判断 [讲解]中心原子即其他原子围绕它成键的原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若全部成键,此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未全部成键,此分子一般为极性分子。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投影小结]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类型 实例 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空间构型 X2 H2、N2 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 HCl、NO 极性键 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2(X2Y) CO2、CS2 18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SO2 12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H2O、H2S 104°3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XY3 BF3 12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平面三角锥形 NH3 107°18′ 极性键 极性分子 三角锥形 XY4 CH4、CCl4 109°3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正四面体 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 [自学提纲]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EMBED PBrush 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EMBED PBrush 3、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 [汇报]1、分子的一端有极性,称为亲水基团。分子的另一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极性,称为疏水基团。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会形成亲水基团向外、疏水基团向内的“胶束”,由于油渍等污垢是疏水的,会被包裹在胶束内腔,这就是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2、由于表面活性剂会分散在水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空气的“单分子层”,又称“单分子膜”。双分子膜是由大量两性分子组装而成的, 3、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两侧都是水溶液,水是极性分子,而构成膜的两性分子的头基是极性基团而尾基是非极性基团。 自学教材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更多与分子极性有关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一、共价键及其分类 1、按成键方式分:σ键和Π键 2、按成键的共用电子对情况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配位键 3、按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2)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二、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2、分子的对称性 (1)定义: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分子中的原子会以某一个面成一个轴处于相对称的位置,即分子具有对称性。 (2)关系:非极性分子具有对称性,极性分子中原子不位于对称位置。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的影响 4、ABm型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导入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环节二:新讲授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出问题】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0l水和0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100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100l。 【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教师讲述】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实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师实验1】取一烧杯,注入约20L蒸馏水,然后加入~6滴浓氨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 【教师实验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下图所示。观察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说明: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准备空气和水的压缩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问激趣 创设情境 把一瓶空气清新剂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 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学生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示图片:教材P49图3-2、3-3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演示实验3—2:品红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 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讨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观看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继续观看微观模拟图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1+1≠2 思考、讨论、猜想 分组实验 分别用注射器抽取20ml空气和水。观察哪个更容易被压缩。 分析液体和空气哪个容易压缩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观看投影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总结分子的性质。 总结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