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化学实验部分知识考点 |
范文 | 高考非同小可,对于理科生来说,化学是理科综合里面,比较容易提高成绩的,那么在备考期间,我们的考生需要对哪些化学知识加强复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化学实验部分知识考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化学实验部分知识考点 第一片:四个“0” 1.滴定管的“0”刻度线在其上部,不是最上端盛放液体可以在“0”刻度线,也可以在“0”刻度线以下。 2.温度计的“0”刻度线在其中下部, 3.托盘天平“0”刻度线在标尺的最左边, 4.量筒、量杯、容量瓶没有“0”刻度线。 第二片:五个标志 1.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内壁水不聚集成滴也不成股流下,而是均匀水膜. 2.沉淀洗净标志: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___”,无“___现象。 3.滴定终点的标志:滴下最后一滴“___”液,锥形瓶内反应液由“__”色变为“YY”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 4.容量瓶、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不漏液标志;容量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食指按住瓶塞,倒立观察,立正容量瓶后,将瓶塞旋转180°,再次倒立,均无液体渗出。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关闭活塞,加入一定量水,活塞处,无水珠渗出。 5.天平平衡标志: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渡幅度相等。 第三片:六个原则 1.除杂:除杂不引杂原则 2.检验:一看(颜色、状态)、二闻(气味)、三实验(加试剂)原则 3.分离提纯:不增不减易分离原则 4.仪器组装:从下而上,由左至右;拆卸与此相反。 5.实验药品:不品尝不手触 6.安全、绿色、经济原则。 第四片:七个“上、下” 1.萃取:碘水、溴水萃取,苯、煤油做萃取剂时,油层在上,CCl4做萃取剂,油层在下。 2.冷凝管:下进上出 3.分液:下层液体下方放,上层液体上口倒 4.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水银球在液面下(不触及瓶底),测量蒸汽温度在液面上(蒸馏烧瓶支管口) 5.收集气体:分子量大于29的,向上排空气法,小于29的,用向下排空气法 6.反应加液:长颈漏斗下颈在液面下,分液漏斗下颈在液面上 7.钠和水反应,固体在上;钠和乙醇反应,固体在下。 第五片:八个“先、后” 1.气体制取:先验密后装药 2.SO42- 鉴定:先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后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点燃气体:先验纯后点燃 4.浓硫酸沾到皮肤:先用大量水冲洗,后涂碳酸氢钠溶液 5.配制溶液:先冷却后转移 6.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先验水密性后洗涤干净 7.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2~3次,后装反应标准液 8.检验多糖水解:先碱化后加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第六片:九个数据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g;量筒的精确度:0.1ml;滴定管精确度:0.01ml。 2.固体灼烧的定量实验:最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 3.配制溶液,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 4.滴定时,指示剂用量:2~3滴 5.容量瓶内液体加至距刻度线1~2cm,改用胶头滴管定容 6.取用液体最少量:1~2ml 7.滴定终点:锥形瓶内反应液颜色,半分钟(30秒)不复原 8.试管液体:不超过1/3, 蒸发皿:不超过2/3,烧杯、烧瓶液体:1/3~2/3,酒精灯:1/4~2/3. 9.加持试管:距管口1/3处,试管液体加热:与桌面成45°角。 第七片:十个“不” 1.用PH试纸测溶液PH值:不能用水润湿 2.定容摇匀后,液面降低,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3.锥形瓶:不需要干燥,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4.酸、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碱易玻璃塞粘结,酸易腐蚀橡胶管),高锰酸钾溶液等氧化性液体不能盛放在碱性滴定管(氧化腐蚀橡胶管)。 5.过滤不能搅拌,液体不能蒸干 6.硝酸、液溴不能用橡胶塞,氢氧化钠碱性溶液不能用玻璃塞, 7.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直接加热 8.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器,量筒、容量瓶不能配制溶液、不能加热;滴管、瓶塞不能混用。 9.药品不能用手拿,不能品尝,不能直接放托盘上称量,不能放回原瓶(Na、K等除外)、 10.U型管不能用液体干燥剂,洗气瓶不能装固体干燥剂,浓硫酸不能干燥H2S、NH3(可以干燥SO2、CO、H2还原性气体)。 高考化学电化学部分 第一片 判别:原电池和电解池 1.从能量转化判: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原电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电解池 2.从反应的自发判:不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解池,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是原电池。 3.从电极名称看判:正负极是原电池,阴阳极是电解池 4.从装置图判:有外加电源的是电解池,无外加电源(包括“隐形”原电池)的是原电池;有盐桥的是原电池。 5.从电极反应式判:放电过程是原电池,充电过程是电解池。 注意:整个装置中电解池可以有多个(通常为串联),而原电池只能有一个。 第二片(1) 判断:电极 1.原电池: ⑴.负极: 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出极、电流流入极 ③内电路阴离子移向、阳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细、质量减轻的电极通常是负极(铅蓄电池放电时两个电极质量均增加) ⑤与电解池阴极相连极 ⑥待镀金属、精铜、被保护的金属相连的电极 ⑦电流计指针偏离的电极 ⑧化学活动性相对活泼的金属(还要看具体的反应环境,如Mg/Al原电池,在非氧化性酸环境中,Mg是负极,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Al是负极;Fe/Cu 原电池在非氧化性酸环境中,Fe是负极,在浓硝酸环境中,开始时Fe是负极,而后铁被钝化,Cu是负极。正极判断有同样问题,不重复)。 ⑵正极: 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入极、电流流出极 ③内电路阳离子移向、阴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粗、质量增加、有气体产生的往往是正极 ⑤与电解池阳极相连极 ⑥镀层金属,粗铜、被消耗的金属相连的电极 ⑦电流计指针偏向的电极 ⑧化学活动性相对稳定的金属或非金属 第二片(2) 判断:电极 2.电解池: ⑴阳极: 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出极、电流流入极 ③内电路阴离子移向、阳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细、质量减轻的电极通常是阳极。(铅蓄电池充电时,两个电极质量均减轻) 注意:以上和原电池的负极相同。 ⑤与原电池正极相连极 ⑥与其他电解池的阴极相连电极 ⑦有气体产生的电极,往往是阳极(电解酸、碱、活泼金属的盐时,阴极也放氢气) ⑧镀层金属,粗铜、被消耗的金属做阳极 ⑵阴极 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入极、电流流出极 ③内电路阳离子移向、阴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粗、质量增加的往往是阴极 注意:以上和原电池的正极相同。 ⑤与原电池负极相连的电极 ⑥与其他电解池的阳极相连的电极 ⑦待镀金属、精铜、被保护的金属做阴极 注意: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是原电池原理,不属于电解池,是一种习惯性说法。 第三片(1) 判定:电极反应式及产物 1.电极反应 ⑴反应类型:负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⑵电极反应式: ①看导电实质是电解质溶液还是熔融盐,认清导电的阴阳离子介质是否参加反应,是否和电极产物反应,若参与反应要写在相应的电极反应式中。 ②看溶液酸性还是碱性环境,酸性环境不能出现OH-、碱性环境不能出现H+。 ③书写顺序:反应物、产物→得失电子→利用化合价变化,加上得失电子数→由反应环境,利用导电的阴阳离子,补足电荷守恒→从反应的总方程式加补质量守恒。 例:A.Mg/Al原电池,在盐酸环境中,负极:Mg-2e-=Mg2+;正极:2H++2e-=H2在氢氧化钠溶液环境中,负极:2Al-6e-+4OH-=2AlO2-+4H2O,正极:6H2O+6e-=3H2+6OH- B.在KOH溶液环境中的乙醇燃料电池. 正极:O2+4e-+2H2O=4OH-, 负极:CH2CH2OH=2CO32→CH2CH2OH-12e-=2CO32-→ CH2CH2OH+16HO--12e-=2CO32-→CH2CH2OH+16HO—-12e-=2CO32-+11H2O C.熔融碳酸钠环境中CO的燃料电池 正极:O2=CO32-→O2+4e-=CO32-→O2+4e-=2CO32-→O2+4e-+2CO2=2CO32- 负极:CO=CO2→CO-2e-=CO2→CO-2e-+CO32-=CO2→CO-2e-+CO32-=2CO2 ④一些较复杂的电极反应式,可利用总电极反应式=正极+负极、总电极反应式=阴极+阳极及进行对应换算写出。 第三片(2) 判定:电极反应式及产物 2.电极产物 ⑴.定性:电解产物: ①阴极:通常都是依据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和金属活动顺序表相反,但Fe3+>Cu2+, 且Fe3+放电只能得Fe2+,不生成Fe),依次得电子被还原(特殊情况例外)。水溶液中最后是H+放电得氢气,故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阳离子一般不会被还原。 ②阳极:决定电极材料。若是非惰性电极(C、Pt除外的电极),一定的电极本身失电子,被氧化,若是惰性电极,通常是还原性强的阴离子优先放电被氧化;常用的有: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因此,溶液中含氧酸根离子不会放电被氧化。 ③加入什么可恢复原状:整个电解过程中,溶液中出来什么,就加入什么。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要通入HCl,不能加入盐酸;电解硫酸铜溶液时,先前要加CuO不能加Cu(OH)2,可能后来要加Cu(OH)2才能恢复原状(因后来水也被电解了)。 ⑵.定量: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固体质量、气体体积、溶液的PH值等等,所有涉及量的计算,都遵循电子守恒。 高考化学实验部分知识考点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