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水循环和洋流 1. 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此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主要作用是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②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上的水循环,由蒸发、降水等环节组成,水量最大。 ③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降水等,水量最小。 (2)意义: ①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使陆地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 ③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④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2. 洋流 (1)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 (2)世界洋流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60°附近海域),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有关。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陆地环境 1. 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如片麻岩、板岩、大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分布规律是岩层年龄越大,其位置越靠下。 ②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③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其形成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一般情况下,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如果是海底的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上述判断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 内力作用与地貌 3. 外力作用与地貌 4.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 非地带性现象分析表现实例分析 6. 山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雪线分布的影响因素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山地自然带类型(带谱)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①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赤道附近的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③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2)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②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人口与城市 1.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2)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太快: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影响: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影响经济发展。对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人口增长太慢: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 2. 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的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给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迁出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不利方面: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三大功能分区 4. 城市化 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 5.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产生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 ②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扩大;对河流水——地表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污染,水质降低。 ③对生物的影响: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易产生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