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20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答题技巧 |
范文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2020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新中国诞生,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二)国际:两大阵营对立 1、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和封锁新中国 2、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欢迎和帮助新中国 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 (一)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独立自主 2、和平外交 (1)手段上:不搞炮舰政策和武力外交 (2)目的上:维护世界和平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 3、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三)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原则的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就问题谈判时提出 2、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原则的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与外交成就 (一)同与苏联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建交 1、中苏建交 概况:1949年中苏建交 意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2、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重要作用 1、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中国的作用: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协议 3、历史影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三)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1、亚非会议: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万隆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此前为西方大国主导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 2、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周恩来提出 (1)同:相互合作,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 相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 (2)异:相互尊重,尊重不同的国情和制度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1.请你说一说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 我认为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以下三个原因导致的: (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请你说一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策的区别? 参考答案: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请你对比一下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并说一说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对比: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外交权,旧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屈辱外交。新中国诞生之初即宣告中国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基础上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2)认识 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②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才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模板:(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1、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2、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等等。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