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三政治常识复习提纲 |
范文 |
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常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政治常识复习提纲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一、 国体方面的制度 (一)国家 1.特点 (1)从组成来看,由人口、领土、主权、政权等要素构成。——主权属性 (2)从产生来讲,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阶级属性(最根本) (3)从国家的职责来讲,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社会属性 2.含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 (二) 国家性质:(国体) 1.国体(1)含义: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 判断条件:A.谁是统治阶级 B.实行为谁服务的政策 (3)类型: A.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奴隶) B.封建制国家 (地主→农民) C.资本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D.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极少数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 2.我国的国体 (1)含义: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 A.民主的含义 B.专政的含义 (A.B:管理国家的方式或者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 C.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民主的性质与民主的程度:(质与量的关系)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建设 A.为什么?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b.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c.是由社会主义水平决定的 B.怎么办? a.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b.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c.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1)新型的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 (2)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三)国家职能 1.国家职能: (1)含义:国家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2)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关系:国体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体 (3)分类:A.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B.对外:保卫职能,交往职能,侵略职能 C.二者关系: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的后盾, 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 2.我国的国家职能 (1)对内:政治职能, 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对外:保卫职能,交往职能,维和、促发职能 (3)国家的一种行为可以体现多种职能 二.政体方面的制度 (一)1.政体(它解决国家权力的横向分配) (1)含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3)分类: A.君主立宪制 (世袭)a.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b.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选举)a.总统制民主共和制b.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2.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什么? (1)人民代表:A.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B.产生 a.直选:县级以下(包括县级) b.间选: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级) C.任期:五年一届,连任N届 D.权利和义务 (2)人民代表大会:A.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B.分类:全国人大,地方人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什么? (1)原因: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2)意义: A.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B.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 C.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怎么办? (1)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 (2)完善人大代表的结构,确保工人和农民的代表 (3)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 (4)进一步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二)1.国家的结构形式(它解决国家权力的纵向分(1)含义:它是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目的:保证国家权力的实施 (3)分类: A.单一制: a.含义: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b.特点:一部宪法,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机构,一种国籍,统一领导,统一行使外交权 c.典型国家: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 B.复合制 a.联邦制 b.邦联制:由若干主权国家共同构成的国家联盟 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带有某些复合制国家特点的单一制国家 (2)一国两制 是什么? A.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内容a.一个中国——前提和基础 b.社会主义制度——主体 c.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权力 为什么? A.对我国来讲,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 怎么办?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力争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武力 第二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下) 一、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 A.含义:是国家机关的总和 B.特点:a.阶级性b.组织性c.强制性 C.设置依据 a.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际机构的性质反映国家的性质。 b.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 D.种类:a.国家元首b.立法机关c.行政机关d.司法机关e.暴力机关 (二)我国的国家机构 1.种类: (1)权力机关: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立法权: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 2.任免权: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 3.决定权: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计划的通过 4.监督权:关于其它国家机关或工作的年度报告或审查 B.国家主席 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交权 (2)行政机关—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体系: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 法院—特别人民法院(军事法院、海事法院)) (4)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 (组织体系与人民法院平行) (5)军事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 2.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是什么? A.含义:一种制度,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 B.关系:a.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否则会陷入集权 b.民主必须以集中为保障才能集中统一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否则会陷入无政府主义。 C.意义:a.民主是为了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提高决策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b.集中有利于形成一项决议,提高行政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怎么办? A.从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 B.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 C.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 (2)对人民负责原则 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怎么办? A.密切联系群众 B.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 是什么? A.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a.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主体:人民群众 c.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a.基础不同:“人治”的基础是独裁与专制,“法治”的基础是民主 b.特点不同:“人治”具有随意性,多变性,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c.原则不同:“人治”体现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法治”体现平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C.判断“人治”与“法治”的标准:在法律与个人(或少数统治者)的意志发生矛盾冲突时,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法治),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D.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 a.含义不同:前者是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后者是靠思想道德治理国家 b.范畴不同:前者属于政治建设范畴,属于政治文明。后者属于思想建设范畴,属于精神文明。 c.依靠的手段不同:前者以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后者依靠道德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来规范社会成员。 为什么?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C.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 D.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怎么办? A.立法机关严格立法——前提 B.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重要环节 C.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D.加强法律监督和普法宣传工作 E.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公民 (1)享有的权利 A.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最基本权利 B.政治自由(法律保障自由,自由体现法律) C.监督权(监督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 (2)履行的义务 A.维护国家统一 B.维护民族团结 C.维护国家安全 D.维护国家荣誉 E.维护国家利益 (3)权利与义务关系(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B.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第三课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政党 1.产生: (1)时间: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2)条件:A.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政治条件——资本主义民主制 C.思想条件——资本主义民主自由观念 (3)原因: A.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B.一切政党都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2.含义: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和参加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3.特点:A.阶级性 B.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 C.组织性与纪律性 4.分类:A.资产阶级政党 B.无产阶级政党 二.我国的政党 (一)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 1.性质:A.“两个先锋队”B.“三个代表”C.“一个目标 D.“四个指导思想”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1)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2)意义:A.“保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B.“创稳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搞建设”—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怎么办? 1.领导方式: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 D.三者关系:三者是统一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2.执政方式: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三者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事务) (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5)健全民主集中制 4.理论体系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二)民主党派 (1)变化:随着我国阶级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各民主党派已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地位:参政党 三.政党制度 (一)含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二)分类1.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两党制和多党制) (1)含义: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2)特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 (3)典型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瑞典、巴西、土耳其、印度等 (4)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2.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多党合作制 A.二者关系: a.执政与参政的关系 b.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c.相互监督的关系 d.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 B.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宪法和法律 (2)政协 A.性质:a.是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 b.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B.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第四课 民族与宗教 一.民族 1.产生(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3.特点:(1)共同语言——重要特征 (2)共同地域——前提条件 (3)共同经济生活——物质基础 (4)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最显著特征 (5)四者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4.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关系:同一个种族可以属于不同的民族,同一个民族可以由多个种族组成。 二.我国的民族 是什么 ? 1.组成: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2.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为什么? 1.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3.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怎么办?(一)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地位平等)——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民族之间没有差别) 2.民族团结原则(思想上团结)——前提条件 妨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 A.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和挑动 B.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还存在着一些民族偏见,存在着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C.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 3.民族繁荣原则(经济上的繁荣)——物质保证 实现民族繁荣的措施: A.国家要对少数民族予以支持 B.发达地区给与支持 C.少数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无自治权)) 是什么?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为什么? 1.原因:A.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 C.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2.意义:A.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B.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国家繁荣、 三.宗教 1.产生(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2)原因:A.自然原因——自然力量的压迫 B.社会原因——阶级压迫和剥削 2.本质(1)唯心主义世界观(客观唯心) (2)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3.种类(三大宗教):、伊斯兰教、佛教 4.作用(1)消极:A.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B.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C.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阻碍作用 D.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积极: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范围内,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四.我国的宗教状况 是什么? 1.种类: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 2.特点:A.长期性 B.群众性 C.民族性 D.世界性 为什么? 1.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深刻的社会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宗教状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剥削阶级的根源消失 (2)表现:A.已成为独立自主自办的力量 B.已成为一种爱国组织 C.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 2.在我国,广大信教群众与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怎么办?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是什么? (1)含义:信教的自由和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为什么? A.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B.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C.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怎么办? A.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树立科学发展观:(1)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2)抵制邪教的活动 第五课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一.国际社会 1.产生(1)形成时期:近代资本主义 (2)形成的原因: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2.主体 (1)主权国家 A.含义: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B.构成要素:a.人口——基本因素 b.领土(领陆、领水、领空、活动领土)——存在依据 c.政权——政府组织 d.主权——最重要因素 C.权利:a.独立权 b.平等权 c.自卫权 d.管辖权 D.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2)国际组织 A.含义:指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共同利益) B.分类a.政治性的国际组织与专业性的国际组织(目的任务) b.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与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活动的区域范围) c.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与费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主体) C.作用: a.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b.是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 c.是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 联合国: A.地位:a.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 b.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c.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B.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维和、促发) C.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国际法院、秘书处 D.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A.国家利益 B.国际力量 二、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政治、经济) (1)当代世界的主题——A.和平 B.发展 1.关系:(1)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2)和平时发展的前提条件 (3)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障碍: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南北发展不平衡) (2)当代世界的格局——变化(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 3.国际法: (1)含义: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 (3)作用A.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B.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 C.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三.对外政策 1.含义: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2.地位: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政的继续和延伸。 3.形式: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4.影响因素:国家性质 国家职能 外交政策 四.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为什么?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国家利益 (三)怎么办? 1.一个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