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
范文
    2020年高考推迟了一个月,为帮助家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最新的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高考语文考试有帮助!
      一、称谓系列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贱称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特定关系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3.“号”称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4.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龀·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岁。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土》)
    (14)古稀 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耆耋(qí dié) 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 一百岁: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二、官职系列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1)授官
    ①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②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③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④拜 授予官职: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⑤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⑥除 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⑦授 授予官职:
    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⑧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⑨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⑩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9: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