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2023 |
范文 |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