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范文 |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2 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3 传统稻作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 ②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 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 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土地 ③劳动力丰富 ④种植历史悠久①小农经济 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带干旱的山地①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②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③劳动力丰富④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有饲养家畜的传统。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 ①优良的天然草场 ②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 混合 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4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