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高二语文常考知识点 |
范文 |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高二语文常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 高二语文常考知识点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8、《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9、《过秦论》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0、《师说》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高二语文必修的知识点梳理 成语 1.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2.虎兕出柙: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 3.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4.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5.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6.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7.饿殍(piǎo)遍野: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8.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9.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0.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11.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12.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4.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15.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6.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7.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8.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9.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20.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文言虚词 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高二语文基础的知识点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