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范文 | 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欢欣或鼓舞,一个脚印一步成长,深深浅浅,感谢时光,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如何去演绎自己的人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最新知识点总结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