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2022 |
范文 |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2022,希望大家喜欢!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宋朝:提点刑狱司。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复习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202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