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
范文
    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为主,为了方便大家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与决策,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拓展
    1、理藩院的性质: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又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2)清王朝的衰落。
    2、途径:(1)武力威逼,发动战争。(2)本质意图:打开并占领市场。(3)方式: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过程:
    (1)侵华史实: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
    注意:每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市场;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
    (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内容:略。
    影响: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响:严重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1)侵犯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3)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完整。(4)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开始:三国干涉还辽。
    (3)概况: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等
    (4)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民族危机加深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②原因: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
    (1)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反抗斗争。
    (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知识拓展与补充
    1、南京条约中破坏了哪些中国主权?
    2、马关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利?
    3、辛丑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主权危害最大?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2)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直接原因: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1)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
    (2)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2)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1: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