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范文 | 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 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 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 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双方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的改善 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 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 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 3. 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 (1)、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4)、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 1.背景:①雅尔塔会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战后苏联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国敌视。 2.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二、美苏“冷战” 1.“冷战”定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①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政治 ②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经济 ③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从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军事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导致德国分裂; 2、爆发局部“热战”:朝鲜、越南战争; 3、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3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①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各国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 ③美苏争霸的影响 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欧共体成立的意义: (1)【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2)【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③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 ④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1956年,广大亚非拉国家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③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4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原因:内因:①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根源; 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③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 外因: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②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3、表现: (1)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1989年 (2)德国统一 (3)苏联解体,1991年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冷战”结束后,新矛盾新冲突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 2、表现(1)美国轰炸南斯拉夫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多极化的表现:①1993年欧盟的建立;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 ④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单元小结: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