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与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范文
    中考语文的文言文并不像高考那么多考点,对于中考语文文言文来说,只要好好备考就能拿到高分,小编整理了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
    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1)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8)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例: 投以骨(以骨投)——《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
    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
    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例: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省略谓语
    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省略宾语
    例: 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与(之)俱来——《隆中对》
    将以(之)攻宋——《公输》
    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4)省略介词“于”
    例: 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驱之(于)别院——《童趣》
    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例: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