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范文 |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更多知识点相关内容推荐↓↓↓ 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高考重要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四、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7、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1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15、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译文:不是这样,我(项羽)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文: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1、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译文:贪图财货。) 22、此天子气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 2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2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译文:亚父就是范增。) 2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译文: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官)樊哙。) 27、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8、毋从(省略“之”)俱死也。(译文: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9、奉厄酒为(省略“之”)寿。(译文: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 30、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31、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2、加彘肩(省略“于其”)上。(译文: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33、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译文:珍宝全部被(他)占有了) 3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35、吾属今为之虏。(被动)(译文:我们这些人马上就会被他俘虏了) 五、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1.军:军队。名词作动词,活用为“驻军”。 2.范增数目项王 2.目:眼睛。名词作动词,活用为“以目示意”。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3.间: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 4.常以身翼蔽沛公 4.翼: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活用为“像鸟翅”。 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急: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用为“危急的事”。 6.此亡秦之续耳 6.续:持续。动词作名词,活用为“后继者”。 7.项伯-,臣活之 7.活:活的。使动用法,活用为“使……活命”。 8.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8.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11、于是饮酒乐甚。(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于天地。(在) 15、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在)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⑶郁乎苍苍。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字音 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赋》 一、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泝:击空明兮泝流光(通“溯”,逆水而上) 4、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5、举匏尊以相属樽酒杯 二、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7、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②如怨如慕(副词,像) 【二】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二、古今异义 1、放浪形骸之外放浪:古,放纵、无拘束。今:放荡 2、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3、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4、或取诸怀抱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 5、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6、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①表凭借,用来。今: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7、俯仰一世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古: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6、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四、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一词多义 望: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 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 白: 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 歌: 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如何学习语文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 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另外还要注意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 此外加强写作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提升语文成绩的诀窍 阅读方面 同学们要学会“披文入情”,了解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及其语言运用与行文技巧的常见路径和方法。 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写作方面 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