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课文及教案
范文
    《在柏林》一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课文及教案,仅供参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知识点
    多音字:
    数:shǔ数一数 shù数学
    假:jiǎ不假思索 jià度假
    尽①jìn尽头。②jǐn尽管。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②jià放假。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
    缓慢——迅速 健壮——虚弱
    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
    寂静——喧闹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近义词:
    虚弱——孱弱 沉思——深思
    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
    寂静——平静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课内问题: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正是有了前文的蓄势和铺垫,小说的结尾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4)老兵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里包含了一股巨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练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驶出
    (  )的老妇人
    (  )的寂静
    (  )地挺身
    (  )的老兵
    (  )的举动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缩句)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改为双重否定句)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三、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
    一、缓缓 体弱 多病 可怕 费力 年迈 奇特
    二、
    1、老妇人数着。
    2、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三、
    1、“头发灰白”“身体瘦弱而多病”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