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
范文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方便孩子们假期预习使用。那么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怎么预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仅供参考。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 ![]()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 查看完整版电子课本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3】获取三年级电子课本资源。 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第一单元 成语: 1、群芳吐艳 出处:时值仲春,群芳争艳,百卉争妍。--明赵弼《青城隐者记》 释义: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2、姹紫嫣红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释义:姹紫嫣红,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有名联:姹紫嫣红三春晖,赏心悦目百事兴。 3、落英缤纷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释义: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4、郁郁葱葱 出处:汉王充《论衡恢国》:“初者,苏伯阿望舂陵气郁郁葱葱。”。”《后汉书光武纪》:“望气者至南阳,曰:‘气佳哉,郁郁葱葱!” 释义: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5、喷薄欲出 出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一轮朝日。” 释义: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6、旭日东升 出处:《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 释义: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7、夕阳西下 出处: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8、皓月当空 出处:晧,日出貌。――《说文》。徐锴曰:“初见其光白也。”俗字作“皓”。从白,字亦作“晧”。 晧,光也。――《尔雅》 晧晧,光也。――《广雅》 曳彗星之晧旰兮。――《楚辞怨思》 释义:皓月当空,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9、崇山峻岭: 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释义:高大陡峻的山岭 10、悬崖峭壁: 出处:唐刘长卿《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悬崖绝壁几千丈,绿萝袅袅不可攀。” 释义:峭壁:陡直的山崖。形容山势险峻。 11、层峦叠翠: 出处:宋陆九渊《与王谦仲书》:“方丈檐间,层峦叠嶂,奔腾飞动,” 释义:形容山峰多而险峻。形容山上的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 12、苍翠欲滴: 出处:宋郭熙《山川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释义: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三年级小学语文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liánpéng chènshān ōuzhōu kūlong shèjiàn bēicǎn dīngzhu shúxī xiànmù xùnsù 二、比一比,再组词。 愤( )缓( )载( )慕( )瑞( ) 喷( )缘( )栽( )幕( )喘( ) 三、填反义词。 清对() ()对贪 功对() 优对() 勤对() ()对恶 详对() ()对憎 四、我会按要求写词语。 1、人山人海、( )( )( ) 2、零零星星、( )( )( ) 3、四面八方、( )( )( ) 五、从下列词语中选出恰当的填入句中的括号里。 陆续 、继续 、 连续 1、同学们( )地走出了教室。 2、妈妈( )工作了三天三夜。 3、小明病好了以后,又( )去上学。 珍贵 、 宝贵 4、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很( )的。 5、动物园里,有很多( )的动物。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43人,男27人,女16人。从学习情况来看,有部分男生活泼好动,自制力极差。他们课堂上爱做小动作,爱聊空话,好管闲事,平时缺乏静心,作业的正确率不高。从整体来分析,学生们的朗读、阅读分析、语言组织、表达等语文能力较弱;作业拖拉的也有好几个,学习态度显得不够端正。但大部分孩子热爱班级,心中有集体。本班中有三、四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待这一学期进一步加强教育。 二、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 1、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及学习习惯。 (1)准确认读409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38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4)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5)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6)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7)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8)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9)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2、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初步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3、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4、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 (4)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 本期习作内容。 5、综合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 2、识字写字:正确书写、默写238个生字。字写端正。 3、学习习惯:书写习惯,读书习惯。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5、阅读: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习作: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几种连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学完课后总结,如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多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后进生,稳步推进优生工作。建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早读、中午的时间合理安排内容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辅导。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牢固情况全面登记,每天清查,及时补救。 三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三年级要求会写的字词较多,但是孩子们是前面学着后面忘着。因此需要特别复习,重点是看、读、写。对字词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巩固。 (2)阅读情况。要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在答题时,部分学生由于读文章很马虎,再加之读题审题又不仔细,往往出现较多的错误;因此,要反复提醒、训练学生,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开始答题。 (3)习作情况。大部分学生能把文章内容表达清楚,但是部分学生不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或者是写作能力弱,不能写具体。 二、培优补差措施 学困生:力求扎实基础知识,加强训练,落实课本知识的复习。 中等生:进一步扎实基础知识与课本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优等生:拓展知识面,加深难度,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复习目标: 在完成本册书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查漏补缺。以字词为基础以段的阅读训练为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写出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有真情实感的简短习作。 四、复习内容: 字词;句子、标点;课文重点内容;课内阅读;习作。 五、复习具体安排: 1、每课的生字、词语听写过关。 2、重点的课文段落和古诗的背诵过关。 3、每个单元后语文园地后的知识点巩固落实。 4、多音字的.复习。 5、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等词语的运用。 6、句的练习:造句、在句子中正确地运用标点。 7、指导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习作。 8、做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试卷,增加学生对考试的适应度。 9、加强对学生书写规范的指导。 具体时间安排: 6.12—6.16复习一至三单元; 6.19—6.23复习四至五单元; 6.26—6.30复习六、七、八单元; 6.22—期末考试做模拟考试试卷。 七、补充措施: 1、加强家校联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督促其在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2、在班内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相互竞争良好学习氛围。 3、提高课堂效率,重点知识重点讲解。对学生以鼓励为主。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