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
范文 | 数学水平或是数学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对于一个智力并不出众的人来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四、表内除法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分法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5份。 五、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如: 1米-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的。 6.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 就直接用7-0=7厘米。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括号就填6厘米。 7.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 6-3=3厘米。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8.例题: 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2.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3.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4.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5.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6.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7.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8.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9.用表内乘法求商。 七、观察物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平面图形,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