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范文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 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4. 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 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 和 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 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 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二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