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范文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范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教具准备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他们是从同一个城市去的么?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算出王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多少千米么?指明学生列出算式:78×12
    学生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1.运用估算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探究算理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演示)
    1 4 5
    × 1 2
    2 9 0 ——表示什么?(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即290个1)
    1 4 5 —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1 7 4 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3.讨论交流
    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横着第一排。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
    集体订正。
    2.算理选择题
    (1)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
    A. 2×5 B. 20×5 C. 200×5 D. 200×50
    (2)下面( )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A. 209×15 B. 205×52 C.325×52 D. 152×5
    3.不计算,选择答案。
    425×19=( )
    A.3825 B. 8020 C. 8075 D.46325
    425×219=( )
    A.93075 B.68000 C.46325 D.80000
    4.练习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范文二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
    一、教学内容: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技能目标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教学策略
    1、本单元内容以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检验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创造较为真实的模拟情景,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卡片、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懒羊羊要去旅游,可以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它想同学们给它一些建议)
    2、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设计意图】
    以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喜羊羊创设情景,能迅速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探索计算方法
    1、 出示例1:
    故事情节:懒羊羊出发时给灰太郎看见了,于是灰太郎去追喜羊羊。
    我们来看看灰太郎能不能追上懒羊羊。
    出示:灰太郎骑自行车追,1小时约行16千米。
    懒羊羊坐在特快列车上,1小时约行160千米。
    师:同学们能追上吗?
    (1)灰太郎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2)懒羊羊坐特快列车上,3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灰太郎马上回家,改坐飞机。(飞机每小时飞800千米)
    灰太郎3小时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4)最后灰太郎抓住了懒羊羊。
    2、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还是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中的人物,情节吸引学生进行枯燥的计算,目的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有趣。
    另外,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迁移到新课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去。
    (三)尝试练习。
    1、懒羊羊给灰太郎抓住的消息传到喜羊羊那,于是喜羊羊马上出发去营救。它来到灰太郎的家。可是门锁着。要打开这把密码锁必须要同学们帮忙。同学们愿意吗?
    出示P46做一做(密码就是这些题目的答案)
    同学们完成后展示多煤体把灰太郎的房子门打开。
    2、门开后经过花园,花园里的花朵挡住了喜羊羊的路,喜羊羊须要同学们帮忙。
    P47练习六第1题(每算完一棵花,就倒下让路)
    【设计意图】
    有了上面例题的讲解和训练,也因为有了旧知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所以教师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做,让学生在计算学习、练习中减少枯燥的情绪。
    (四)巩固新知
    1、经过花园,前面就是关着懒羊羊的房间,在但是前面共有三个房间,同学们我们一起找,好吗?
    (一起完成P47练习六第2、3题)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通过具体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知识得到一个升华。
    (五)课堂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体会三们数乘两位数口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教学检测安排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题
    九、相关练习
    书本上练一练和练习六中相关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灰太郎:
    16×3 =48 800×3 =2400
    16×30 =480 800×30 =24000
    懒羊羊:
    160×3=480
    160×30=4800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P47练习六,第4、5、6、7、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计算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重点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四、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五、教学策略
    1、本节课内容主要以比赛形式完成。吸引学生计算的兴趣。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补充一部分的练习 。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47练习六,第4题。
    揭示课题:口算乘法练习课。
    2、P48第5题。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的内容,作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做到巩固的作用。
    (二)理解提高
    1、第6、7题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题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与以前所学的乘法意义相同。加强巩固乘法意义的学习和理解。对今后乘法应用掌握有良好作用。
    (三)拓展练习
    第8题和思考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是提高题,不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能掌握,所以教师讲解分析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吃不饱”的同学。
    (四)课堂作业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所学,并作为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手段。
    (五)板书设计
    (板书有关的练习题解答)
    第三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 彭亚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忆旧引新
    列竖式计算: (1)145×2=(2)45×12=
    学生先说一说列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再计算。最后再说说计算这两道题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旧知识?计算这两道题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 课件呈现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 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
    (二)、估算。
    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三)、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1、学生独自尝试笔算。
    2、学生小组交流:(1)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2)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3)最后算什么?
    3、指名学生上黑板,边讲解计算过程边完成板书。
    4、找出学生一对一错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辨析,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
    5、沟通联系,归纳算法。
    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翻牌游戏:找找红色的两个数字相乘的末位数字藏在哪张牌下面。
    2、三级跳:列竖式计算163×21时,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3、笔算竞技:比一比,哪组算得又快又准。
    134×12 25×116
    241×23 217×42
    4、 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5、 脑筋急转弯:不列式计算,你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设计意图:四位数乘两位数表面看只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一次拓展,但实质是对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法则的一次检测,是对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再次训练。)
    第四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 杨忠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3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2、 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 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60×50  240×20 (板书:因数末尾有0)
    2、 你能口算吗?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学生猜一下,我们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呢?请看以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运算知识迁移,构建新知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的问题,并评价,抓住有用资源引出问题。)
    老师能提一个问题吗?大家思考老师的问题包含了几个问题啊。
    出示例题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重点让学生理解“各”字在问题中的意义)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交流“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
    (1)、怎样列式?
    (2)、怎样计算?
    (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
    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
    (4)通过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算法。
    (1)学生独立列式,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和探索;在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碰撞思维,学会表达;在不同思维的表达与碰撞中,收获和发展;在收获和发展中,进一步学会学习与思考。)
    (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220×40 106×60 360×25 580×12
    三、巩固计算,提升技能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修正。修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 课件出示课前的交通工具时速集合图片,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提出相关问题,同桌互考互查。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什么技巧吗?你今天学得开心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2、4题。
    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练习八的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看搭载天宫一号火箭发射实况,让学生感知速度.
    师:近段时间发生在中国的航天科技大事是什么?
    9月29日21时16分,搭载着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把天宫一号准确的送到太空。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短篇,火箭的速度快吗?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2、关于速度,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3、揭示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1、 速度的含义
    出示图片,介绍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动速度等等。
    引导学生说出速度包括每分、每时、每秒、每天等时间单位,还要有在这些时间里行的路程。(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可以用速度来比较快慢,建立时间单位的表象,再通过交流每一个速度分别可以表示什么,深刻理解速度的含义。】
    2、速度的统一表示
    (1)小组讨论:速度的写法,读法。
    10米/秒 读作:10米每秒 10米/时 读作:10米每时
    (2)了解在生活中的速度。
    猎豹 (图片)追捕猎物时的速度是120千米∕时.
    火车(图片)全速行驶的速度高达2千米∕分
    长征三号甲火箭(真实图片)的速度是8千米∕秒
    嫦娥一号(真实图片)的飞行速度是8000米/秒
    光的速度是298000千米∕秒(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出学习速度的统一写法的必要性。而不是把速度的统一写法直接的灌输给学生。】
    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学生先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1)80×2=160(千米)
    (2)225×10=2250(米)
    【设计意图:从现实情景入手,探究求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在题(1)中,80千米/小时叫速度,2小时叫时间,行的距离叫路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
    怎样求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怎样求速度?(路程÷时间=速度)
    教师讲解: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梳理、小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八的第5题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
    2、练习八第8、9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五、布置作业
    1、用统一符号表示下列速度
    (1)天蛾是一种昆虫,它飞行的速度每小时可达53千米,可以写作 。
    (2)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叫尖尾雨燕,它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以写作 。
    2、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作业,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例3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
    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225×10=2250(米)
    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总评】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看嫦娥一号飞行的实况录象,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比较小军和小刚的速度及了解生活中的速度理解速度,总结出求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四年级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 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开火车形式)
    师:1只青蛙 生:4条腿。
    师:2只青蛙 生:8条腿。
    师:( )只青蛙 生:( )条腿。
    …… …
    2、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4×1=4,4×2=8,4×3=12。。。。。。)
    3、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因数、因数 积)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青蛙“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4
    6×2= 20×4=
    6×20= 10×4=
    6×200= 5×4=
    2、通过观察算式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会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学生的推理过程,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思维的条理性,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学生举例子,验证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尝试练习:
    (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乘 2倍,那么积也(     )。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除以 3倍,那么积也( )。
    [设计意图]: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应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13=52 24×300=7200
    4×130= 24×30=
    4×1300= 24×3=
    40×13= 12×300=
    400×13= 6×3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训练学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变化的规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大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千米。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4、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算一算,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规律: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练习九第3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不变 乘几 也会乘几
    : 不变 除以几 也除以几
    乘几 除以几 积不变
    (0除外)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性的判断。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主题图、课件、游乐项目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孕伏
    师:学校将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想去吗?在秋游前,学校安排老师去买一些饮料和水果。(出示图片)
    问: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老师买酸奶用去153元,买果汁用去102元;买苹果用去101元”。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买饮料和水果大约用了多少钱?
    生:153+102+101≈350
    150 100 100
    师:如果老师刚好带350元,你认为够了吗?指名生说理由。
    师:刚刚我们在计算时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加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一些需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2、初步理解估算结果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师:这次秋游,我们将要乘车去游乐场玩(出示课本60页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准备多少钱买票比较合适?)(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准确把握题意。)
    师:谁来把这道题完整地给大家说一说。(指名学生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估算,算式是:49×104)
    2、学生自主探究估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一种估算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估算情况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方法一:49 × 104 ≈ 5000(元)
    50 100
    方法二:49 × 104 ≈ 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 × 104 ≈ 5250(元)(此种情况较少出现)
    50 105
    3、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师:肯定同学们的方法之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切合本题题意?为什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此环节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3、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情况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A: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题,因为它把第一个因数看成整十数、把第二个因数看成整百数,计算又快又简便。生B: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把104看成105,估算出来的钱数更接近准确值。生C: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好,因为它把104看成105,不便于计算。生D: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道题目。由于把104估成110,这样算出来的5500元肯定超过准确值,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发生意外,或者想玩其它的游乐项目,老师还可以应付得了。这个同学考虑问题真周到,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准确值。那么我想知道准确值是多少?(5096)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比较多的同学都认同第二种方法了吗?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第一种方法估算出来的钱数比准确值小,钱带少了就有同学上不了车,去不到游乐场,第二、第三种方法由于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估算出来的钱数肯定够,但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非得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近似数。这个道理你弄明白了吗?
    三、创设情境,轻松一刻
    师:门票和车票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赶快走进游乐场吧。(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部分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你喜欢玩哪一个?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1、四年级学生高度注意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中要注意调节;2、四年级学生仍然倾向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想玩这些游乐项目,你们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学生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9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学生,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我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五、反思回顾,自主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与了“秋游活动”,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激情导入
    孩子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请孩子们仔细看大屏幕上的题,你们会计算吗?大屏幕呈现45×12
    谁来列竖式计算出结果呢?你们计算对了吗?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我们让他来说说它的计算过程。说的很清楚,值得表扬!
    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这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现在稍作改动,你还会吗?板书145×12
    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这节课,我们就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明确目标
    请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 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我们找一名同学来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3. 预期效果
    通过刚才的表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达成今天的目标,你们有信心吗?
    二、 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请看任务一
    师:根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如何列算式呢?
    生:145×12
    师:为什么要这么列算式呢?
    生: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从该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时,求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谁来说一下145×12大约是多少呢?
    生1:150×12=1800
    生2:150×10=1500
    生3:145×10=1450
    师:看来145×12的积大约在1500至1800之间,更接近于1800.那么145×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现在进行小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准确的算出计算结果来。好,开始吧!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今天的讨论很激烈,小组意识很强,参与的人数很多,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的表现感到骄傲。下面我们先请最先举手的小组来说。
    组1: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拆分成10和2。计算结果如下:
    145×10=1450 145×2=290 1450+290=1740
    师:你们组的创意很独特,把掌声送给你们组。其它组还有吗?
    组2: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写成2×6的形式。计算结果如下:
    145×2=290 290×6=1740
    师: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问题。还有吗?
    组3: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写成3×4的形式。计算结果如下:
    145×3=435 435×4=1740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妙,我很佩服你们。
    组4: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00拆分成100+45,计算结果如下:
    45×12=540 100×12=1200 1200+540=1740
    师:你们的表述很清楚。还有吗?
    组5:我们是用列竖式的方法写出来的
    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师:同学们挺清楚了吗?哪位同学也看着竖式说说计算过程呢?生说。
    师:你真勇敢。大家看着这道题把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好吗?
    师:一道题,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你们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多的算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法2和法3是有局限性的,有的两位数就拆不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比如137×13,这样的算式很多。
    法1实际上和法5是有联系的。
    列竖式的好处是方便,好用。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笔算,通常是列竖式来计算的。
    你听清楚了吗?
    要想知道大家算的结果对不对?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先来算一下。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当正人,用计算器算出结果。
    看来大家笔算的结果都很准确,我们再做较大数的运算时,可用计算器来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实际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非常多,谁来举个例子。生说。
    列竖式计算以上题目,观察积是几位数?可以找其中的一道算式的计算过程讲给大家听吗?想想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
    现在开始核对答案。我们找一个小组说说他们的结论。
    任务二
    实际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在生活中的用处还是蛮多的,大部分同学了解摩天轮,其实摩天轮里也有数学问题,请看任务二。
    大家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掌握的都不错。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你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三、 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请拿出检测题卡,时间为3分钟。
    2. 结果反馈。现在同桌互换,核对答案。全对请举手。错的知道自己哪儿错了吗?不会的请对的同学帮忙。
    3. 反思总结。
    课已结束,现在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吧!短短的四十分钟,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大家带着自己的收获去数学王国里追寻属于自己的乐园!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