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6年申论热点让“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 |
内容 | 【背景链接】 2015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借一封群众来信,发出了“何时办事不求人”的深刻追问。当规则在行使时,呈现出“远者紧亲者松”的选择性执行,当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被拒者、求人者、被求者、疏通关系者的多重角色时,求人办事似乎是社会的常态。 一直以来,孩子上学托人进好学校,去医院看病要找熟人安排专家、安排病房,办各种证更是要提前打好招呼,有时连找工作都得靠关系。对于“熟人社会”,给人以“别人都求人找关系,谁不找谁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的氛围。 【深度解析】 [影响] 盖章、交表、办证,老百姓这些日常问题都要和各单位的工作人员打交道,倘若一个普通工作人员骨子里的优越感、关系观还未治愈,动辄以“正忙着”、“在吃饭”等诸多理由推脱,就真的寒了百姓心。就像青岛的38元大虾让好客山东的形象蒙尘,办事必须找关系也会让政府的信誉、干部的口碑荡然无存。 事实上,“找熟人好办事”的沉疴,不仅让群众磨破嘴、跑断腿,也让相关部门陷入两难。个别领导凭借着“刷脸”技能,让下属单位为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七大姑八大姨”开绿灯,明明违背了政策,会被上级驳回,碍于情面却不敢不办。如此两面不讨好,工作能力遭否定、群众评价陷危机,不就是由于病根未除吗?因此,要让上级的好政策落地,让办公回归正常状态,就必须要摆脱“办事找熟人”这个看似正常的怪现象。 [原因分析] 一是权力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为自由裁量权过大,权力就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在没有关系者面前“摆谱”,这就是之前所谓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病。 二是权力对资源分配的过度干预。自由裁量权之所以能够成为寻租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与权力对资源分配的过度干预有关。 三是权利的自我救济能力较弱。权力之所以敢给没有关系者脸色,之所以敢做出很多违反常识让人瞠目结舌的规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权利对权力的监督是有限的,权利缺少足够的自我救济能力。 [对策措施] 对此专家认为: 一是用制度管好办事的人,“善勿以小而不为之,恶勿以小而为之”,百姓的小事不能小视,把百姓的事当事办,多次违规就处罚,不得看事小而迁就违规。 二是改革用人制度,改掉只能上不下的用人制度。 三是监管要严,要到位,要敢得罪人,建立钢铁监管机构。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