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练习三及答案(四) |
内容 |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 B、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ABB;6-10:AAACD;11-15:DCBBC。 二、填空题 16、莫泊桑;17、柳宗元;18、李白; 19、写在人生边上;20、语录;21、雕栏玉砌应犹在; 22、隔江犹唱后庭花;23、周公吐哺;24、莲动下渔舟; 25、《诗经》。 三、词语解释题 26、面向东方;27、倒下去;28、战事; 29、屡次,多次;30、有的人;31、……的原因; 32、一定,必定;33、沉迷,沉溺;34、天数,规律; 35、纪念,以示不忘。 四、翻译题 36、大概要责备你吧? 37、如今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38、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39、(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不去命令别人,别人也会遵从。 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五、简答题 41、女主人公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43、(1)把北方秋色与江南秋色作对比,反映出北方秋色色浓味永。(2)用北京名胜古迹的秋色来衬托普通庭院的秋意,突出后者,更令人心醉。 44、诗人坚信未来是必胜的思想体现在作品最后一节。诗人主要是通过对土地和祖先的热爱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念的;因为在这古老而苦难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土地从未曾屈服过,他们留下的土地给了我们“永远不会灭亡”的信念。 45、作用有四方面:一是抚今思昔,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壮烈故事;二是在感情和意念上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有一定的反衬作用;三是暗示今天的安宁、欢乐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四是寄寓着后人对先烈的怀念之情。 六、分析题 46、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47、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48、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49、本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共分3层。 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局面; 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 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50、“今宵”是说明“朱门沉沉按歌舞”、“笛里谁知壮士心”、“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落月”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51、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5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53、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 54、因为杰姆带着礼物兴冲冲回来,他没有料到那礼物竟在瞬间失去了意义。 55、这一段描写构成一个紧张的悬念,为下文揭开谜底作铺垫。 七、作文(略)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