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及适应症 |
操作程序 |
考评 |
得分 |
注意事项 |
操作流程 |
流程要点 |
1.目的:以徒手操作来恢复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呼吸心搏骤停的患者 |
评估(12分) |
①环境安全(2分);②呼叫唤者(0.5分),轻拍其肩部(0.5分),压眼眶(0.5分),掐人中(0.5分),确认患者意识丧失(1.5分),立即呼救,寻求帮助(1分);③判断患者呼吸:看胸廓(0.5分)、听呼吸音(0.5分)、感觉有无气体呼出(0.5分),判断时间10秒,如无反应,立即行人工呼吸(1分);④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如无反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1分);⑤ 检查口鼻、咽部(2分) |
|
|
1.人工呼吸时注意充分开放呼吸道,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儿童及婴幼儿为1/3~1/2胸部深度),新生儿以2指按压。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儿童及婴幼儿,单人30:2,双人15:2)。尽可能不中断胸外心脏压,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保证心脏得到充分血液回流。 |
准备(8分) |
①准备充分:仪表(1分)意识(2分)技术(1分)知识(2分)的综合准备;②视情况准备纱布或手帕,硬板床或木板(2分) |
|
|
实施 |
开放呼吸道(10分) |
①置患者于硬板床上或地上为仰卧位(2分);②解开患者上衣,暴露胸部(2分);③施救者站于患者一侧,按额托颌(3分);④用纱布清理呼吸道,取下义齿(3分) |
|
|
人工呼吸(18分) |
①一手按压前额,使头后仰(2分);②拇、示指捏紧鼻孔,另一手托起下颌(3分);③深吸气后口紧贴患者口部用力呼气,使胸廓抬起(3分);④送气时间为1秒(2分);⑤脱离患者口部,放松捏鼻孔的拇、食指(3分);⑥观察患者胸廓复原,并感到患者口鼻部有气体呼出(3分);⑦连续吹起两次,使患者肺部充分换气(2分) |
|
|
2.适应症:任何原因导致的呼吸心博骤停患者 |
实施 |
胸外心脏按压(20分) |
①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4分);②按压手法:一手掌跟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压在此手背上,双手指互扣,仅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2分),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的有节奏下压,不能冲击式(2分);③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4~5cm(儿童3cm、婴幼儿2cm),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3分);④按压时间/放松时间为1:1(3分);⑤按压频率:100次/min(2分);⑥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为30:2(4分) |
|
|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跟不离开胸壁。用力要均匀,不宜过轻或过猛,以免造成无效按压或发生肋骨骨折、气胸、内脏损伤、胃内容物反流等。无颈椎损伤者,使用按额托颌法;4.操作步骤以不延误抢救时机,抢救患者生命为基点,合理利用有效资源;5.复苏中及之后及时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及解释,促进患者后期恢复;附:了解目的,熟悉流程,操作流畅,理解注意事项为综合考评要求 |
判断复苏效果,行进一步生命支持(8分) |
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与呼吸等,如已恢复,行进一步生命支持(5分);反之,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在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与仪器到达(3分)(口述) |
|
|
健康教育(4分) |
①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在野外暂时平躺休息),不要紧张(3分);②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介绍病情,取得合作(1分) |
|
|
评价 |
终末质量标准(20分) |
①患者出现有效的复苏征象:颈动脉搏动出现;自主呼吸恢复;紫绀减退;瞳孔由大缩小(8分);②护士操作熟练、动作迅速、手法正确(4分);熟悉操作目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8分) |
|
|
注:操作时间13分钟,操作时间超过30秒扣1分,吹气、按压指示灯无效一次扣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