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及考试科目 |
内容 |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该学科现有教师60名,其中教授19名,博士生导师16名,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上海市重点学科、文化研究网站和语音实验室,拥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中心、乡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创意写作中心、上海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中文国际教育发展中心。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文字学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该学科师资注重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出版个人学术著作100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民族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论文被译成英、日、韩文在海外发表;共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50多项。该学科研究领域广阔、研究方法前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发现。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主要由古代文学教研室、清民诗文研究中心、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组成。从1978年的复旦大学分校开始的32年来,本历届学科带头人与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形成了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等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侧重于中国历代文学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其中尤其关注的,是元明清时期、包括近代以及民国年间的诗学文献和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域文学和文化的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始建于1978年。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现已建立起包括5名正教授/博士生导师、总数为14人的专业梯队。这个梯队有两个特点:一、队伍年轻,教师平均年龄41岁,且45岁以下者均已获得博士学位;二、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海外相当活跃的学者,如王晓明、蔡翔、王光东、董丽敏和葛红兵等。主要有4个研究方向:1)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2)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研究、3)当代文学与青年文化、4)小说理论与批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异质文化的能力和文化宽容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比较的思维、经典阐释能力,致力于国际文学与文化关系得研究、城市主题、性别主题的跨文化研究、比较诗学与批评理论的研究、欧美经典作家的阐释等。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致力于中国境内语言与方言的研究。尤其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接触、变异、融合现象,以探讨语言演化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语言理论的创新。研究方法上不但注重传统文献考察,还引入了现代田野调查、社会语言抽样分析与实验语音分析等多种最新语言学调查手段。本学科已形成了汉语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和对比语言学等三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01 先秦两汉文学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研究 07 当代文学与青年文化 08 小说理论与批评 09 比较文学 10 比较诗学与批评理论 11 汉语方言学 12 汉语语法学 13 对比语言学 指导教师:邵炳军(01方向)、董乃斌(02方向)、饶龙隼(03方向)、杨绪容(03方向)、张寅彭(04方向)、孙小力(04方向,本年不招)、蔡锦芳(04方向)、王晓明(05方向,本年不招)、蔡翔(05方向)、王光东(06方向)、董丽敏(07方向)、葛红兵(08方向)、陈晓兰(09方向)、曾军(10方向)、薛才德(11方向)、杨逢彬(12方向)、程琪龙(13方向)。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1. 英语 或 日语 或 俄语 2. 中国文学史(01-04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05-08方向);中外文学(09-10方向);语言学基础(11-13方向) 3. 先秦两汉文学(01方向);唐宋文学(02方向);元明清文学(03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04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05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研究(06方向);当代文学与青年文化(07方向);小说理论与批评(08方向);比较文学(09方向);比较诗学与批评理论(10方向);汉语方言学(11方向);汉语史(12方向) ;对比语言学(13方向) 参考书目:01-04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 《先秦文学史》,褚斌杰,谭家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1方向) 《中国散文史》,上册,郭预衡著,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年(第1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秦汉卷》,郭预衡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2007(第1方向) 《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吴庚舜、董乃斌主编,1995(第2方向) 《宋代文学史》,孙望、曹济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方向)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第2方向) 《隋唐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2方向)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第3方向) 《清诗史》严迪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宋金元卷》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卷》袁震宇、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卷》邬国平、王镇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近代卷》黄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3方向)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第3方向)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出版社,1981(第3方向) 《王欣夫说文献学》,王欣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4方向)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4方向) 05-08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等,上海书店影印1982 《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册),王瑶,上海文艺出版社1951-1953,1982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上下册),王晓明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5方向必读) 《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6方向必读) 《陈思和自选集》,陈思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6方向必读) 《朴素之约》(自选集),王光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第6方向必读)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王光东主编,东方出版社中心2011(第6方向必读) 《亚文化读本》,陶东风、胡疆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7方向必读)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英]安吉拉?莫克罗比著,张岩冰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第7方向必读)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7方向必读) 《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7方向必读) 《艺术的法则》,[法]皮埃乐?布迪厄著,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07方向必读: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葛红兵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第8方向必读) 《身体政治》葛红兵上海三联书店2005(第8方向必读) 《小说类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葛红兵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2(第8方向必读) 09-10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等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 《西方文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王岳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世纪文学主流》(1-6册),勃兰兑斯,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方向必读)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方向必读) 《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高等教育出版社(第9 方向必读)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方向必读) 《比较诗学 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美]厄尔?迈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0方向必读)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英]拉曼?塞尔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0方向必读) 《文化研究导论》,[英]阿雷恩?鲍尔德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10方向必读) 11-13方向参考书目: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专业基础课)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著,商务印书馆,1991(专业基础课) 《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方向)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1方向)。 《汉藏语言研究》薛才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1方向)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2方向) 《汉语史论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1997(第12方向) 《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杨逢彬著,花城出版社,2003(第12方向) 《概念框架和认知》程琪龙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第13方向) 《叶姆斯列夫文集》程琪龙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第13方向) 《概念语义研究的新视角》程琪龙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第13方向) 备注:1、考生报名时同时提交一份研究设想,不少于3000字,用E-mail的方式发给所要报考的博士生导师。此份设想仅作面试参考,不计入考试成绩。 2、01-03方向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政治理论课及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在中国历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任选) 3、04方向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政治理论课及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元明清文学文献研究中任选) 4、11-13方向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政治理论课及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现代汉语研究、汉语史研究、理论语言学)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董乃斌(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文学史学。现为上海大学学报主编、校聘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暨文学史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文学评论》编委。董乃斌教授的研究领域既包含若干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又以“大文学观”涵盖唐代文学的各个门类(即不限于传统的诗文小说),长期致力于在范围更广大的文化视野中考察唐代文学,把握唐代文学的整体特质、文化属性、演变规律和历史地位。近年来,主持完成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2008-),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史学史研究”(2002)、“文学史学原理研究”(2007),已出版《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文学史学原理研究》、《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唐代文学史》、《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唐代卷》、《唐代文化?文学篇》、《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合作专著)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二等奖(2001),《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专著)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2004)、第19届北方15省市自治区社科优秀图书奖(2004),《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论文)获上海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唐代文化?文学篇》(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二等奖(2004)。《文学史学原理研究》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著作一等奖。《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华书局,2012年3月出版。 联系方式:E-mail:dnb1782@vip.sina.com 张寅彭(男),教授。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诗学,清代诗学,民国旧体诗及其诗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为上海大学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东方诗话学会理事。张寅彭教授一直主要致力于清代诗学和民国旧体诗学的研究,持续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多个项目。继2003年出版《民国诗话丛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特等奖、上海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来,近年又整理和研究出版了《梧门诗话合校》、《苍虬阁诗集》、《越缦堂日记说诗全编》等著作,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和重要文献。目前正在主持编撰又一种大型丛书《乾嘉诗文名家别集丛刊》。另外《清诗话三编》也即将交稿出版。 联系方式:E-mail:zhangyinpeng@hotmail.com 邵炳军(男),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经学与先秦两汉文学。现为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党支部书记,兼任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邵炳军教授多年来紧紧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流变”这一主题,坚持从经验实证到理性思辨的方法论原则,恪守“左图右史”的治学理念,运用年代学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关注时间与空间两大要素,力求客观地反映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同时,注重文献整理与研究,为先秦文学研究开拓文献源。自2000年以来,共承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一般项目5项,其他科研项目8项;在《文学遗产》、《文史》、《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8篇,出版有《泮池集》(主编)、《楚辞文献研读》(主编)、《诗经文献研读》(主编)、《国语文系年注析》(主编)、《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合著)等7部学术著作,获省部级各类奖励与荣誉称号6项。 联系方式:E-mail:shaobingjun1578@163.com 孙小力(男),教授,复旦大学文学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上海地方文学文献。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孙小力教授的研究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元明时期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研究从杨维祯及其铁崖派开始,着重探讨古代上海的地域文学创作的历史状况和发展演变规律,延伸拓展至元明时期江浙地区整体的文艺和文化现象,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城镇经济文化发展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新变化、新现象亦多有关注。其二,元明文学文献的研究,侧重于元明诗文作家作品以及明代诗文批评资料的爬梳和整理。近年来,独立在研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项目“杨维祯全集校注”(2003—);已出版有《杨维祯年谱》、《吴地园林文化》、《帝京景物略校注》等学术著作,在《中华文史论丛》、《中国诗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联系方式:sunxiaoli11@163.com,sunxiaoli11@hotmail.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饶龙隼(男),教授,南开大学文学博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全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筹)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有:(一)先秦两汉文学艺术与群经诸子研究,代表论著有《上古文学制度述考》(2009年)、《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2002年)、《两汉气感取象论》(2006年)、《先秦诸子寓言正义》(2002年)、《晚周观念具象述论》(2009年)、《中国文学制度论》(2010年)、《〈书〉考原》(1998年)等;(二)元明时期文学艺术与思想文化研究,代表论著有《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1995年)、《南唐故家与西昌文学》(2005年)、《李何论衡》(2007年)、《明初诗文的走向》(2001年)、《元末明初浙东文人择主心态之变衍及思想根源》(2008年)、《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西昌雅正文学的生长历程》(2012年)等。倡导学术研究“得从源头做起”,并引入中国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来描述考原中国文学的制度内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07BZW039)、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元末明初东南文人研究》(96JC750.11—44005)等,《渡江——元明易代的文化选择与文学通变之路》获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特别资助(第二批)。《两汉气感取象论》获《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2007年)、获浙江省政府2005至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晚周观念具象述论》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 联系方式:E-mail:raolongsun@126.com 杨绪容(女),教授,博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专攻中国古代近代小说、戏曲)。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具体研究方向如下:1、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该成果集中于《〈百家公案〉研究》一书。近年来,该老师研究领域由古代公案小说延伸到近代侦探小说,并发表了《从公案到侦探:对近代小说过渡形态的考察》、《周桂笙与清末侦探小说的本土化》等系列论文。2、小说文体研究。该老师多年研究古代小说体式的形成与特点,尤专注于对“历史演义”、“世情小说”与“公案小说”文体流变的探讨。此前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了《“演义”的生成》、《“演义”辨略》、《“公案”辨体》等系列论文。3、《西厢记》研究。该老师辑有《王实甫〈西厢记〉汇评》一稿。该稿不仅对《西厢记》的评语作了细致的排比与分类,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了编订,还对全部《王西厢》评本的文献与理论价值作了分析。该稿获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 联系方式:yangxurong66@hotmail.com,yangxurong@shu.edu.cn 蔡锦芳(女),教授、博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唐代文学文献、清代文学文献。出版专著2部:《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迄今已在《文史》、《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学研究》、(台湾)《孔孟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左右。目前从事研究的课题有:1、王昶《春融堂集》整理研究;2、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杭世骏《道古堂诗文集》整理;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杜诗学史与地域文化》。另在张寅彭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中,作为项目团队成员承担子课题“清地域诗话合辑”研究。 联系方式:E-mail:jinfangcaicai@163.com 王晓明(男),教授,硕士。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化分析和现代早期中国思想研究。目前正在从事的主要是:1,当代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机制分析;2,今日文学生产机制分析; 3,现代早期中国思想与中国革命研究。近五年的著作/编作单行本有:《近视与远望》、《横站》、《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和《中国现代思想文选》等。除担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外,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紫江讲座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5200;E-mail:wangxiaomingcc@hotmail.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蔡 翔(男),教授。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研究,1949-1966阶段的中国文学-文化想象研究。目前正在从事1980年代的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现象的文化分析等多种研究课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49-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研究》。曾获上海市青年文学奖,第二、第五届全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第十届上海哲社科优秀成果奖等数十项奖项,先后著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躁动与喧哗》、《侠与义――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此情谁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神圣回忆》、《回答今天》、《何谓文学本身》、《革命/叙述――1949-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等著作。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E-mail:Caixiang@vip.163.com 王光东(男),教授,博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等。曾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等,已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已出版著作《现代.浪漫.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朴素之约》《民间的意义》等著作,参与《中国当代文学教程》(陈思和主编)的编写,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或摘要。现为上海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guangdongw@sina.com 葛红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创意写作、创意产业及公共文化问题。现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中国青联社科联谊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历任澳门大学、澳洲拉筹伯大学讲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0上海世博局聘任专家(中国国家馆陈展设计主笔)等。曾主持国家社科、省部级社科及其他政企政策咨询、产业规划等大型委托项目10余项,学术代表作有:《文学史学》、《身体政治》、《小说类型理论的基本问题》、《人为与人言》等;翻译代表作:《视觉文化》、《创意写作的兴起》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我的N种生活》、《沙床》、《上海地王》等;主编丛书有:《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3卷)》、《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3卷)》、《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6卷)》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数十篇次。葛红兵教授是中国作协会员,创作有散文集6部、长篇小说7部,影视剧本各1部,近年从事创意写作学科的中国化创建工作,主持有相关教研、国际写作交流、社区公益书坊项目。 联系方式:gehongbing@staff.shu.edu.cn 董丽敏(女),教授,文学博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文化研究、传播媒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包括:妇女、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8-1992),妇女解放与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等。专著有《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想象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和《激流中的呐喊》,合著《女性文学教程》、《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等4部,主编《视野与方法:重构当代文学研究的版图》等著作3部,在《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科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得2011年度优秀女性文学奖(理论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曾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07.8-2008.2),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08)。现为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婚姻家庭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dlm@shu.edu.cn 曾 军(男),教授,文学博士。专业:文艺学。主要研究领域:比较诗学、文化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等。目前从事的课题有: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诙谐文化问题研究、20世纪视觉叙事问题研究等。专著有《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观看的文化分析》,主编《文化批评教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09)。现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巴赫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021-66133115,Email:zjuncyu@163.com 陈晓兰(女),教授,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中西城市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性别与文学。目前在研课题:现代中国的西方想象、 跨文化旅行与写作。出版著作:《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想象异国:现代中国海外旅行与写作研究》(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外国女性文学教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参编《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等,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3632,E-mail:chenxiaolan@shu.edu.cn 薛才德(男),教授,博士。专业: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语言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现为上海大学上海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暨汉语方言学研究方向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陈望道研究会副会长、《语文论丛》编委。薛才德教授长期致力于语言或方言的比较和语言或方言的接触研究,既关注语言或方言的共时状态,也关注语言或方言的历时演变,力图将历史文献与当代语言结合起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发展演变规律。近年来,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汉语方言数据库?上海分库”语言调查工作(2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现代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上海分库”语言调查研究工作(2003-2005)、上海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和欧洲的工业化、语言接触和认同形成?上海居民的语言使用”(2007-2009)、上海大学科研项目“汉藏语言比较与汉语上古音研究”(2002),主持在研国家哲社科一般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接触与城郊方言的演变”(2009--)、上海市哲社科一般项目“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方言接触与新新派上海话的形成”(2008-)、上海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上海话的演变与方言接触”(2007-),已出版《汉语藏语同源字研究》《汉藏语言研究》《昆明市志?方言卷(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主编)、《新世纪语言学的新探索》(主编)等学术著作,编撰词典三部,与人合编教材一部,在《民族语文》《中国方言学报》《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联系方式:E-mail:xuecd@126.Com 杨逢彬(男),教授,博士。专业: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历史语法学、先秦文献整理。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语法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逢彬教授长期致力远古汉语(甲金文所记载的汉语)的语法和词义的研究,以及上古汉语文献的研究;既注重传统小学养料的充分吸取,又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以探寻古代汉语的规律。在语言研究中贯彻历史原则、系统原则,尽量采取穷尽性的定量定性的归纳分析方法;并探索运用语法规律于古文字词义的考释。近来又致力于将现代语言学和传统小学相结合,以之解读先秦古籍中前辈大家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词句解读的疑难问题。近几年,出版有《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徵实擣虚学步编》《沧海一粟》等学术著作,在《中国语文》《中国哲学史》《中国典籍与文化》《古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获广东省优秀图书二等奖(2004)、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5)。 联系方式:E-mail:yangfengbin56@yahoo.com.cn 程琪龙(男)教授,香港大学博士。专业:语言学。近期主要研究方向:语义-句法关系;主要关注的理论包括:认知语言学、神经认知语言学、概念语义学、功能语法诸模式;力图创造能合理表述汉英语言系统的认知功能理论模式。现为上海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对比语言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功能语法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程琪龙教授的语言研究始终将国外诸多重要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言事实相结合,和汉英对比相结合。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配价语法、三平面语法、语义功能语法、概念语义学、词汇语义学等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构建能合理表述汉语的认知功能语法。程教授重视语言系统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对认知功能理论模式进行算操作可行性和神经操作可行性的验证,重视语言形式和思维、文化的互动关系。其理论模式有可观的理论前瞻性、神经认知可行性和计算操作可行性,学术上有明显的领先意义,受到国内汉语和英语界的关注。他曾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小句的语义系统与认知操作”,正主持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元体现构式进路和词汇进路的互补研究”。曾出版《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逼近语言系统》《概念框架和认知》《概念语义新视角》等专著,发表论文近80篇,近10篇被《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 联系方式:E-mail:qilongcheng@126.Com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