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4年福建省专升本考试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考试大纲 |
内容 | 《无机与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介绍整个化学领域和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考试使考生能够较好地、系统地掌握四大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考试,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定量分析的误差及分析结果数据处理与主要定量分析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溶液与胶体 (一)溶液的一般概念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掌握物质的量的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分数等概念; 2、理解几种浓度表示法间的换算,掌握有关溶液配制的计算。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1、了解溶液的蒸气压、沸点、凝固点概念,渗透作用和渗透压; 2、掌握稀溶液依数性与其浓度的关系,并能进行有关计算,能运用稀溶液性质解释动植物的有关生理现象。 (三)胶体溶液 1、了解胶体分散系的特点及溶胶的胶团结构; 2、掌握溶胶的稳定性因素和聚沉方法。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和解离平衡 (一)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理解掌握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二)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 1、了解: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的pH标度;②一元弱酸、弱碱部分解离、多元弱酸的分步解离特点及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的计算公式及应用范围;③盐类水解的本质。 2、掌握:①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溶液的pH值的计算和多元弱酸溶液pH值的计算;②定性判断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③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三)缓冲溶液 1、了解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 2、掌握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四)沉淀溶解平衡 1、掌握溶度积概念及其表达式、溶度积规则; 2、理解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条件,能运用溶度积进行有关计算。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氧化数的确定方法; 2、了解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3、掌握运用上述方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二)电极电势 1、了解能斯特方程,能正确书写能斯特方程; 2、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因浓度变化、酸碱度变化条件下的电极电势和定性判断因沉淀生成、配合物生成导致的电极电势变化。 (三)电极电势的应用 1、能应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能用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完成程度; 2、能运用元素电位图判断处于中间价态物质能否发生歧化。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1、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范围及相互关系; 2、理解掌握电子运动的特点、轨道概念,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概念;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屏蔽效应、穿透效应,掌握保里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等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2、能运用上述规则写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了解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能级组、能级、轨道等概念; 2、理解掌握原子半径、电离势、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四)离子键 1、了解离子键的本质和离子键特征; 2、理解掌握离子半径、离子电荷的变化规律; 3、运用离子半径、离子电荷解释离子型化合物的高熔、沸点等性质。 (五)共价键 1、了解价键(电子配对)理论,共价键的特性; 2、理解掌握σ键和π键,轨道杂化理论的要点,杂化轨道的类型和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关系。 (六)分子间力 1、了解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2、理解掌握分子间的三种作用力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分子间力,氢键的形成及对化合物某些性质的影响; 3、能运用分子间的作用力说明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第五章:配位化合物 (一)配位化合物概念 1、了解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的组成; 2、掌握配合物的命名。 (二)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了解配位键的本质、配位键的形成条件; 2、掌握外轨型配键和内轨型配键的形成。 (三)配位离解平衡 1、了解稳定常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掌握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并运用配位离解平衡进行简单计算。 (四)螯合物 1、了解螯合物概念 2、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螯合剂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掌握误差来源及减免,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概念;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效数字和运算规则; 2、了解提高分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学会根据滴定反应来确定物质的摩尔基本单元。 4、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第八章:酸碱滴定法 1、重点掌握溶液pH值的计算、强碱滴定强酸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突跃范围、影响突跃大小的因素及指示剂选择的原则; 2、能根据测定要求的准确度,考虑能否滴定。 第九章:配位滴定法 1、重点掌握酸效应系数以及控制溶液pH值的重要意义,用条件稳定常数来判断配位滴定的可能性,影响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因素。 2、掌握如何选择合适的滴定条件以使配位反应进行更完全; 3、了解金属指示剂的特性及如何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 第十章:其他滴定分析法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2、重点掌握银量法的滴定原理、滴定条件及适用范围。 第十一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吸收光谱和溶液的颜色关系,朗伯-比耳定律及其偏离的原因; 2、了解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及仪器。 三、试卷题型 1、选择题(50分) 2、是非判断题(20分) 3、填空题(50分) 4、计算题(30分) 四、考试用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宁开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保护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阐述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物理等环境的自然特征以及污染的产生、发展和危害,使学生了解各种污染环境的控制和治理措施,理解人口与环境、能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内容及研究进展,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引”与“导”的作用,“引”是引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兴趣,“导”是导向环境科学分支领域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含义、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 理解:在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 生态环境 掌握: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机制、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第三章 大气环境 掌握:大气的成分、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污染物含义、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类型及其危害、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理解: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标准 第四章 水体环境 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危机产生的原因、水体污染概念和类型、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指标、富营养化的含义及危害、水体自净 理解:在认识地球上水的形成、分布和循环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灾害和水污染三个方面认识人与水的关系,通过分析影响水污染的主要因素,理解水污染防治的途径、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水质标准 第五章 土壤环境 掌握:土壤组成与基本性质、土壤污染源、土壤自然净化过程、土壤污染的危害 理解: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污染的治理 第六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掌握:固体废物概念、危险固体废物概念、固体废物的分类 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城市垃圾的利用与治理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与环境 掌握:噪声的特征、噪声源分类、放射性污染源、电磁辐射源、光污染源、热污染源 理解:噪声的控制、噪声标准、放射性污染的控制、电磁辐射的防护、光污染的防护、热污染的控制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特点;酸雨的概念及酸雨的形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温室效应概念、温室气体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组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海洋污染的现状 理解:我国酸雨的主要特点、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对策、控制全球变暖的综合对策、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海洋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九章 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 掌握:环境质量含义、环境质量评价类型、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环境规划的原则 理解:开展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规划的作用和意义、环保相关法律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掌握:可持续发展含义和原则、能源的含义及种类、资源的含义、低碳经济含义 理解: 1)人口剧增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和影响,理解影响人口总量和人口分布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认识将来的人口变化趋势; 2)我国能源使用情况和发展前景,“节能减排”主要措施; 3)我国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4)通过制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5)环境伦理和环境教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三、试卷题型 1、名词解释(15%) 2、选择题(20%) 3、填空题(15%) 4、分析计算题(10%) 5、论述题(40%) 四、考试用书 采用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考试参考用书。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建议根据需要,参考相关教材,如: 1、左玉辉.《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何强、井文涌.《环境科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1994。 5、盛连喜.《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2002。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