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4年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生调剂信息 |
内容 | 学校可调专业: 082300交通运输工程、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其中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需要以下专业考生: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1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0823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联系邮箱:jingpeng@shmtu.edu.cn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 学科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所属二级学科之一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于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校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0人(其中博导2人),副教授15人,拥有一支高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思想活跃的高素质教学和科研队伍。 学科研究方向包括: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智能运输系统的理论与研究,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与防护技术研究和交通信息系统研究。已为国内外航运院校和研究机构,航运公司、海事管理部门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航运交通领域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摇篮。 近三年来,学科的硕导共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3篇。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3篇,其中高质量的检索论文有5篇。学科点研究生获5项创新基金项目。学科点研究生招生的质和量近两年中均有较大提升,最近4年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近90%。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1项,科研经费超过2500万元,获3项省部级科研奖,在交通运输领域中享有较高声誉。 施朝健领衔的“航海仿真、智能船舶和计算机图形图像”科研团队。团队每年承担大量横向和纵向课题,在船舶操纵模拟器的优化升级、计算机图形图像理论在海难搜救目标检测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成绩的同时,每年培养了约10名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胡勤友领衔的“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的开发与应用”科研团队。在AIS历史和即时动态与静态数据的开发和应用,航线环境安全保障建设,北斗卫星监控和通讯等多个方面获得突出成果,近三年中获4项发明专利,并每年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 实验室简介 拥有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航海模拟器——木兰航运仿真纪念中心,拥有电子海图、船舶通讯导航、危险品、船艺等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室,拥有2艘大型实习船舶。学科依托于我校交通部重点实验室之一“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 主要导师介绍 1.孔凡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航海学会驾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航海学会理事等职。 为研究生开设《航海电子系统》、《航海电子技术》等课程。主持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基于航行记录数据的船舶碰撞过程仿真系统”、“船舶自动识别技术(AIS)的技术研究”、“中国航海教育立法研究”、“中国航海教育发展研究”、“海空立体搜救体系研究”等10多项。公开发表“基于VDR回放数据的船舶碰撞过程仿真系统的设计”、“光纤陀螺罗经及其在海上的应用”等论文10多篇。 2.施朝健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韩国航海与港湾学会InternationalJournalofNavigationandPortResearch编委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评审组成员等社会与学术兼职。 主要从事航海仿真、智能船舶和计算机图形图像等方面的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近3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0项,研制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其中担任课题负责人的项目累计经费逾2000万元。“船艇综合模拟训练系统”获2002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航海仿真教学训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开发”项目获2001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了《港航设计中模拟器应用与功能要求》、《船舶操纵模拟器技术性能标准研究》等论文50余篇。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一项,辽宁省优秀发明一等奖一项等。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3.胡勤友:博士,教授,商船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海事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带头人,波兰《格丁尼亚海事大学学报》国际编委,“InternationalJournalonMarineNavigationandSafetyofSeaTransportation”杂志审稿人。曾被授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获TransNav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荣誉委员(HonoraryFellowship)称号。 近3年来,先后负责和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累计完成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共获得资助300余万元。主要科研成果有:船舶自动避碰协商模型、水上实时安全指数、Web版船舶动态监控与航运情报分析系统等。共发表论文50余篇,持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4.应士君博士,教授。从事雷达信号与处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代船舶通信与导航、海上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船舶信号处理和航海模拟仿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负责和承担了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63项目“海难搜救机器视觉系统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海洋深水工程重大装备及配套工程技术》的课题五《深水三用工作船及配套技术》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机器视觉增强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示范》,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多项市局级科研项目,主持和负责了50余项横向课题,项目总经费超过4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获1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一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一项。 5.吴华锋:博士、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任上海海事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主要研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及其在交通、海事领域的应用,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系统、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tributedSensorNetworks及通信学报等权威期刊、及IEEEICDCS和IEEEPerCom等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数为SCI、EI检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项目、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项目等各1项,及参与美国NSF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及浦江人才计划等多项项目;已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6.彭静: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海洋遥感、海上智能交通信息获取与处理。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科技人才启明星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并参与完成包括国家“973”、“863”、国家重大专向等多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收录17篇,授权专利1项,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7.王胜正:博士,副教授。先后选拔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上海海事大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航海仿真关键技术、ECDIS、VTS关键技术、海事信息化、海上搜救,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深水作业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5项省部级项目。并且负责主持完成各类海事应用项目达3000多万元,包括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雷达及航海仿真产品、海事信息监管信息系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项2项,三等奖1项,市局级奖项1项,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1项。 联系邮箱:jingpeng@shmtu.edu.cn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