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考试资料:

 

标题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材料科学与工程)
内容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博士点是1998年国家教委的授权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教委和我校"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目前主要二级学科方向有: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材料学(080502)和材料加工工程(080503)以及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材料化学(0805Z1)。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队伍,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6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7名),副教授54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现在学科带头人为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本学科主要侧重于利用现代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功能薄膜材料、光电子材料、智能材料及相应器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极端条件下远离平衡态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材料结构和性能,以相变和形变等强韧化理论以及计算热力学方法为基础剖析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的显微组织与使用性能。研究和开发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纤维材料及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研究纳米材料和功能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等。并探索新材料的形成和结构变化的新理论、制备新工艺,开辟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等领域中的新应用和新机理。
    该学科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6项。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的企业进行了联合,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学科点自七五以来一直得到市教委五批重点学科经费以及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基地,如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高校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汽车用钢研究所、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热处理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敏感功能材料实验室、发光与光电实验室和金相实验室等。
    研究方向:
    01光电子薄膜材料
    02先进材料的结构、性能与相变
    03金属材料强韧化研究
    04纳米光电材料、彩色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
    05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的显微组织与使用性能
    06电子材料与器件
    07信息显示材料与器件: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08金属凝固成型理论及凝固技术
    09金属凝固组织及其控制
    10铸造工程及其理论基础
    11功能材料
    1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组织工程
    13生物可降解材料应用研究
    14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
    15工程耐磨材料和固体润滑材料
    16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
    17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
    18新能源材料及其材料设计
    19功能分子化学与材料
    20材料集成计算与设计
    21材料表面工程和装备再制造工程
    22材料化学
    指导教师:周邦新研究员/院士、孙晋良教授级高工/院士、徐滨士教授/院士、罗宏杰教授、李麟教授、陈业新研究员、郭强教授、吴晓春教授、徐晖研究员、朱玉斌教授、施利毅教授、陆文聪教授、陈学思教授、施鹰研究员、尹静波教授、郝健教授、杨秋红教授、卞建江教授、程晋荣研究员、李瑛教授、王林军教授、肖学山研究员、韦习成研究员、刘文庆研究员、王卫国教授、柳清菊教授、钟庆东教授、雷红研究员、崔磊教授、李谋成研究员、张恒华教授、朱丽慧教授、赵世金教授、龚和贵教授、陈益钢教授、许斌研究员、方建慧教授、任慧平教授、张阿方研究员、甄强教授、姚建教授、邓维教授、李爱军教授、吕战鹏研究员、王均安研究员、王刚教授、王军研究员、鲁晓刚教授、刘丽教授、戴宁研究员、徐军研究员、张峰研究员、高彦峰教授、何燕霖教授、陈雅丽教授、李明星教授、宋力平教授、骆军教授。
    招生人数:40
    考试科目:
    1.英语
    2.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或薄膜材料物理或金属材料热力学或高等金属学或高分子化学或有机化学或胶体与界面化学或配位化学(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固体化学或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或半导体物理学或固体发光学或晶体物理或材料学或钢的强韧化原理或粉末冶金原理或金属凝固原理或高分子物理或计算机化学或纳米材料学或金属腐蚀原理或纳米材料化学或无机化学或合成化学(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陆栋上海科技出版社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傅献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薄膜材料物理:
    《薄膜物理》金原祭主编
    金属材料热力学:
    《材料热力学》徐组耀李麟,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固体化学
    《固体化学导论》苏勉曾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杨秋红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半导体物理学
    《半导体物理学》黄昆谢希德主编,科学出版社
    固体发光学
    《固体发光》中科大和长春物理所合编
    晶体物理
    “PhysicalPropertiesofCrystals”(中译本)
    《材料物理化学基础》董树岐等1990年
    《金属物理学》(第Ⅰ卷,第Ⅱ卷)冯端等科学出版社1990年
    《晶体化学》陈焕矗主编
    材料学
    《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胡赓祥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程晓农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钢的强韧化原理
    《钢的强韧化理论与设计》俞德刚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材料》崔昆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第三版)潘祖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物理》(第一版)何曼君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第三版)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金属腐蚀原理
    《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魏宝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纳米材料化学
    《纳米材料化学》,朱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胶体与界面化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沈钟、王果庭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无机化学
    《中级无机化学》,项斯芬、姚光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罗勤慧等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周邦新(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材料学、核材料。主要研究领域:核结构材料的应用性能研究;织构形成机理及其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晶界工程问题及其应用研究。获奖:“锆合金氧化膜中的应力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获部级二等奖(1990);“低浓铀U3Si2—Al弥散板型燃料元件的研制及批量生产”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荣誉称号:1979年获第二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核工业总公司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获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承担的课题:锆合金腐蚀及吸氢性能及机理的研究(国家973课题);核反应堆压力壳钢及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材料的应用性能研究(国家973子课题)。
    联系方式:021-56335353(O),E-mail:zhoubx@shu.edu.cn
    孙晋良(男)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专业:材料学、复合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特种纺织材料。获奖:碳/碳复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荣誉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称号,1986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2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碳/喉衬材料”(航天、国防科工委),“扩张段绝热层固化用新型吸胶材料研究”(航天、国防科工委)等。
    联系方式:021-56332455,E-mail:jlsun@mail.shu.edu.cn
    徐滨士(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主要从事装备维修工程、材料表面工程和装备再制造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装备“十二五”预研等课题10余项。现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国家“光华科技工程奖”、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中国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和摩擦学学会最高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010-66718541(O),E-mail:xubinshi@vip.sina.com
    罗宏杰(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上海大学校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任教育部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节能材料及功能陶瓷粉体合成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率先引入多元统计分析与数据库技术,开展了古陶瓷等硅酸盐质文物的物理化学基础及科技保护研究工作;在节能材料方面开展了节能材料粉体及节能膜的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两项。
    联系方式:(021)66132222,E-Mail:hongjieluo@shu.edu.cn
    李麟(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为中国物理学会相图委员会理事,中国《FrontiersofMaterialsScience》、印度《Global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美国《EncyclopediaofIron,SteelandTheirAlloys》顾问编委,美国金属学会丛书《MetalHandbook》编委,《上海金属》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材料设计,先进高强度钢板。近年来承担的课题:高品质簿板生产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项目子项目);980MPa级TRIP钢的机理研究(上海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超高强度相变塑性钢的研制(鞍钢集团重大项目);先进高强钢在高速变形条件下的行为规律及热力学动力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高塑性多相组织汽车用薄板钢的基础研究(973项目)等。在国内外刊物共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专著五本(1.《材料热力学》,科学出版社(第三版);2.《HandbookofMechanicalAlloyDesign》,ed.G.Totten,MarcelDekkerPub.;3.《相变塑性钢-原理、性能、设计和应用》,科学出版社。4.“热力学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材料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5.LiLin,“ApplicationofThermodynamicsandKineticsinMaterialsEngineering”,《Thermodynamics—FundamentalsanditsApplicationinScience》,RicardoM-R.ed.,INTECK,Croatia.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国际相图委员会工业奖。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2810;传真:021-56382976E-mail:liling@shu.edu.cn
    陈业新(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环境脆化;材料中的扩散与相变;材料中的氢行为及应用。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氢脆与应力腐蚀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金属间化合物环境脆化机理;钛合金的氢脆机理;氢在钛合金中的扩散及氢对钛合金性能影响机理;氢在合金中的行为机理研究等。“长程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脆化”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承担的课题有:金属间化合物Ni3Fe的有序化对氢气诱发的环境氢脆敏感性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纯净高强厚板钢中氢扩散和氢脆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56337364(O),E-mail:yxchen@shu.edu.cn
    郭强(男)教授,博士。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理事。专业: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领域:高性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特种固体润滑涂层、工程橡胶。1982年初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和1985年于机械部上海材料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1989年间在德国汉堡—哈堡工业大学等处进修,1996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机械部上海材料研究所教授级高工,2002年任上海大学教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4项为第一完成人,获发明专利8项,完成或正在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2项军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承担的课题:高温原位聚合固体润滑膜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高可靠性长寿命复合型固体润滑膜制备与应用,高性能聚醚醚酮基耐磨复合材料,飞机轴套结构磨蚀行为研究,燃料电池用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研究。
    联系方式:021-69982791(办),E-mail:guoq@shu.edu.cn
    吴晓春(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常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力学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微合金非调质钢学术委员会、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模具工业协会模具材料分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工模具钢及表面处理技术、材料相变及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调质模具钢生产的新技术,热作模具钢性能评定方法,汽车模具表面处理的关键技术,开发出高热强性热作模具钢等6项新产品,先后承担国家、部委及企业合作项目80余项,近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品质模具钢锻材关键技术开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碳高合金钢深冷处理微观结构演化及相变机理研究”、宝钢重大项目2项及其它相关在研项目10余项,经费充足;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已申报发明专利28项,曾获英特尔和宝钢优秀教师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联系方式:021-56331461(O),18621902029,E-mail:xcwu@staff.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www.sdmj.shu.edu.cn
    徐晖(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1998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4月到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11月-2010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Ames国家实验室研究访问。现为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冶金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2004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2005年入选闸北区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8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五项,其中国家“86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大都被SCI、EI收录。主要研究领域:(1)大块非晶合金。系统地研究了铁磁性非晶合金的磁性能、微观结构、温度稳定性及晶化行为,探索合金中成分、结构和磁性的关联性。(2)纳米晶磁性材料。研究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中,合金成分、工艺条件对合金的铁磁交换耦合作用、磁性能、微观结构的影响。
    联系方式:021-56337887(O),021-50869715(H),13641621979(M)
    E-mail:huixu8888@shu.edu.cn
    朱玉斌(男)教授、双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联合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金属功能材料。主要从事金属功能材料(钨、钼、钛及其合金材料、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以及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钨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备工艺、微米级高精度钨合金箔材加工技术研究、高比重钨合金的粉轧技术研究等,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军工配套项目,以及中-德、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8项。曾荣获法国“PrixAFCRST2000”材料科学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微晶钨基高比重合金材料”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钨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备工艺”项目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参与撰写《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4)》等著作。主讲课程:《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及应用》等。
    联系方式:Tel(Fax):021-56339290,E-mail:ybzhu@shu.edu.cn
    施利毅(男)教授。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资源环境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上海颗粒学会副理事长。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以及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申请发明专利16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授权60余项;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200篇左右。目前承担的课题:MolecularScaleEletrochemistryandNontraditionalEletrochemicalMaterialsScience(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纳米复合高分子阻燃新体系研究(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合作)、上海大学-法国ESSILOR(依视路)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法国ESSILOR国际集团资助);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科委平台建设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88952(O),13901817908E-mail:shiliyi@shu.edu.cn
    陆文聪(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和化学、计算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多维多尺度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的方法及应用,重点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设计和优化。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长,《AdvancesinManufacturing》副主编,《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执行编委。曾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已在J.Comp.Chem.,J.Phys.Chem.,J.Chem.Phys.,物理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8篇(h-index=16),申请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7项。目前承担的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壳结构的钴铝复氧化物材料设计研究”、企业合作项目“核壳结构纳米镍铝复氧化物催化剂产业化开发”等。
    联系方式:021-6613-3513,021-6613-2406(O)E-Mail:wclu@shu.edu.cn
    陈学思(男)教授,博士。任国际杂志《AdvancedHealthcareMaterials》,《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Biomacromolecules》和《MacromolecularBioscience》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icalResearchinChineseUniversities》编委,《降解材料》编委。主要研究领域: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能表征及在医药和绿色塑料领域的应用。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88年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97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97~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博士后。从事生物降解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展骨折内固定、组织工程、药物缓释等方向的研究。进行聚乳酸产业化的研发。在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320余篇,被他人引用5700余次。合作出版著作1本,主译英文专著1本,授权或公开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0余项。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重大或重点项目。获得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2011年获得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个人突出贡献奖。获得2011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科技一等奖。2012年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
    联系方式:0431-5262112(O)18643107550E-mail:xschen@ciac.jl.cn
    施鹰(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光学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STA访问学者(半年),2002年任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COE研究员(半年)。现任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特约审稿人。负责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ofAmericanCeramicSociety、JournaloftheEuropeanCeramicSociety、MaterialsLetter、OpticalMaterials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8项。参与了四部辞典和著作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高密度多晶闪烁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调控。负责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两项、上海市基础重点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各一项。
    联系方式:021-36338410;E-mail:yshi@shu.edu.cn
    尹静波(女)教授,博士。专业: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医用高分子结构设计及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组织工程和药物控释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1995年获哈萨克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哈萨克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前苏联国家科学院BulatAkhmetovichZhubanov院士。在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B、ActaBiomaterialia、Bio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参编著作1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开发聚L-谷氨酸材料并用于组织再生。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2009年上海大学王宽城育才奖,2006年上海市育才奖,2005年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
    联系方式:021-66138055,E-mail:jbyin@staff.shu.edu.cn
    详情见课题组主页:http://www.polymed.shu.edu.cn
    郝健(男)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功能材料,有机氟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LED)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评价,含氟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新型显示液晶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中的主动靶向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目前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含氟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中科院有机氟重点实验室资助的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近三年来已获授权、公开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以及多篇SCI论文。
    联系电话:021-66133380,13816322868,Email:jhao@shu.edu.cn
    详情请见课题组主页:http://jhaocn.googlepages.com/。
    杨秋红(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子功能材料,透明陶瓷。浙江大学学士和硕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韩国博士后。主要从事光电子功能材料,激光透明陶瓷研究。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10余项获得授权。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SCI和EI收录论文10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Yb、Nd及Ho的三种氧化镧钇透明激光陶瓷都实现激光输出,并实现飞秒激光输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主编“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教材(50万字),报导本课题组的新闻“中国自主研制的掺镱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实现激光输出”被选为“2008年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之首。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1687(O)E-mail:yangqiuhong@shu.edu.cn
    卞建江(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微波介质陶瓷(包括新型微波介质材料体系的探索,微波介质陶瓷的组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高Q微波介质陶瓷,超高介微波介质陶瓷,LTCC微波介质材料,)。98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1998年至2001年在上海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微波介质测量技术研究,2002年至2003年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博士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并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浦江人才计划(D)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子项目,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多项,其研制的新型微波介质材料已成功地转化为企业规模化生产,广泛地应用于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领域,部分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神州六号。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微波介质陶瓷研究的论文近60篇。
    联系方式:021-56331697(O)Email:jjbian@shu.edu.cn
    程晋荣(女)研究员。专业:材料物理和化学。入选2004和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7年度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8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获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主要从事铁电、压电、磁电等多功能材料和原型器件的研制,材料的光、电、磁转换效应和应用的研究,包括多铁性材料与器件、高功率高温压电陶瓷及换能器、环境友好型无铅压电陶瓷、铁电薄膜/贱金属异质结构及器件、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和新型铋系可见光催化材料等。熟悉多种材料体系,包括PZT、BST、钛酸铋和铁酸铋薄膜、铁酸铋-钛酸铅固溶体、PMMN-PZT大功率压电陶瓷和PNN-PZT梯度功能材料等。近5年,已负责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启明星和1项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1项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参加完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APL、JAP、JAmCeramSoc.和PRB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71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35次,做口头报告32次(含邀请报告7次)。
    联系方式:021-5633-2704(O),E-Mail:jrcheng@shu.edu.cn
    李瑛(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化学。现任上海市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能源材料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稀土永磁材料、强磁场下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微观组织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各六十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申请、等待授权的专利11项;专著一部。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021-5633-8874(O),E-Mail:liying62@shu.edu.cn
    王林军(男),教授。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现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才培养计划(启明星)、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制备、光电器件的设计和工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
    联系方式:021-56333514(O),E-mail:ljwang@shu.edu.cn
    肖学山(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新能源用关键合金材料和资源节约型不锈钢;亚稳材料及其相变。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之一已完成三项上海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同时完成企业开发项目多项,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其中已授权近十项,并转让三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有: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子课题“具有TRIP效应的节铬型经济双相不锈钢的相变机理研究”等。
    联系方式:021-56331484(O),E-mail:xsxiao@mail.shu.edu.cn
    韦习成(男)1964.10,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1)摩擦磨损诱发的组织演变;(2)新型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其变形行为;(3)复合材料研发及异质体界面反应行为。目前负责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横向技术攻关项目。先后承担和参与完成包括国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机械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重点/基础项目以及包括上汽集团、Henkel等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4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00多篇/次。授权或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4项。获1项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系方式:Tel:021-56331377(O)E-mail:wxc1028@staff.shu.edu.cn
    刘文庆(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锆合金耐腐蚀性能和金属材料中的析出相。主持并完成的项目有: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参加973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目前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在研。迄今已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近50篇;已授权专利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5027(O),E-Mail:wqliu@staff.shu.edu.cn
    王卫国(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核材料。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晶界特征分布(GBCD)优化研究,亦称晶界工程(GBE)研究;金属材料晶界织构(GBT)研究;金属材料织构研究与控制;高阻尼合金研究。获奖:“锆-4合金板织构研究及其控制”获部级科技进步叁等奖(1995)。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二十二篇;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项。目前承担的课题:基于低∑重位点阵晶界的铅合金晶界结构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低层错能面心立方金属非共格∑3晶界的成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0533—2786835(O);E-mail:wangweiguo@sdut.edu.cn
    柳清菊(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功能材料、环境净化材料。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年被选拔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化工行业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人、昆明市学术带头人,2007年入选第七届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兼任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环境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光催化材料、无机抗菌材料、介孔材料、传感材料及器件、材料计算等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性能复合无机抗菌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催化超亲水性薄膜的低温制备及改性”、教育部及云南省重点项目“可见光响应复合光催化材料”、“非致冷红外探测器用热绝缘结构”等在内的近十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已有10项专利获得授权,出版《光电技术原理与应用》教材一部;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7项。
    联系方式:Email:qjliu@ynu.edu.cn
    钟庆东(男),教授,博士,博导。专业:材料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冶金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钢铁材料表面电化学、纳米材料应用、腐蚀防护新技术。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有纳米改性电工、电瓷绝缘材料开发,涂料及涂层技术、材料表面改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腐蚀电化学测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企业科研项目十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十八项(授权9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35篇,Ei收录25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第四;2008,第十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第一;2006年,第六;2009年,第一),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第一),2005年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三等奖(第一),第一届"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06年),2006年度上海市曙光优秀学者奖。等荣誉和称号。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4年),第七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1年),2003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8年)。现为《腐蚀与防护》,《TheOpenCorrosionJournal》EditorialBoardMember,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1月~2月,2007年1月~2月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021-56338244(O),13391312191,qdzhong@hotmail.com
    雷红(男),博士,研究员,博导。专业:应用化学、纳米摩擦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共收录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申请专利四项。作为负责人或主要骨干,完成鉴定成果3项,获得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2007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2005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现为微纳制造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05~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JournalofElectrochemicalSociety》、《MicroelectronicEngineering》、《AppliedSurfaceScience》、《Wear》、《MaterialLetter》、《机械工程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摩擦学学报》等本领域重要期刊的论文评阅人。目前在计算机硬盘CMP技术研究领域居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联系方式:021-66133800-805Email:hong_lei2005@yahoo.com.cn
    崔磊(男)196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分会常委、秘书长,“863”战略发展规划(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项目建议专家组成员,现为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同行评议专家。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从事整形外科、组织工程专业。曾先后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创伤愈合、组织工程研究。承担国家“973”组织工程研究子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SCI)20余篇,申报并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作为副主编出版组织工程专著2部,负责编写《黄家驷外科学》中组织工程章节。参与制定了国家组织工程产品通用标准、负责起草“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表皮”等组织工程产品企业标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启明星后”、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全国“973”先进个人、全国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奖励计划及荣誉。
    联系方式:021-54641663;E-mail:cuileite@yahoo.com.cn
    李谋成(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腐蚀电化学;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微区腐蚀与高温氧化性能;腐蚀失效机制;金属镀层的电沉积技术。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金属腐蚀与其微结构间关系以及金属材料的环境友好型应用途径。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和创新项目各1项、宝钢、上海电气和泛亚汽车等企业委托课题多项,参加完成军工973、国家科技部863及支撑计划和上海市纳米科技项目各1项。已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受权专利5项。现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腐蚀电化学与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子电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联系方式:021-56334167;E-mail:mouchengli@shu.edu.cn
    张恒华(男),1963年6月生,教授/博士,博导,专业:材料学。《上海金属》杂志副主编、《热处理》杂志编委。从事金属材料强韧化,主要研究领域有:微合金高强钢控轧控冷及其计算机模拟、铝合金纯净化及其强韧化、金属半固态成形技术及其应用等。作为课题组长或主要成员先后承担的国家、省市、企业横向等项目近30项。主要有:2003年原国家经贸委重大攻关项目:“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5年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汽车用先进高强度材料的研制”;2007年国家发改委子项目:“D40船板组织与冲击性能关系的研究”;2007年南京钢铁集团攻关项目:“高强度船板用钢的研发”;2009年上海市教委联盟项目,“铝合金复合成型技术”;2010年“中气”项目: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研发;2011年天津钢管公司项目:“连轧管机空心芯棒的研究与开发”等。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30多篇,被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约6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其中6项已授权)、已培养硕士生二十余名。
    联系方式:Tel:021-56331911,56336290Fax:021-56382976Email:hhzhang@shu.edu.cn
    朱丽慧(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方向:耐热钢,硬质合金和陶瓷。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等十余项课题。与国际著名硬质合金制造企业美国KennametalInc.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近30篇,EI收录近40篇。申请专利12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目前在研项目:1.重大装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2.Thermal-mechanicalpropertiesofhardcoatings(美国KennametalInc.委托项目)3.板状WC晶种的加入对硬质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上海市教委项目)
    联系方式:Tel:021-56331462,E-mail:lhzhu@mail.shu.edu.cn
    赵世金(男),博士,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12月获东方学者跟踪计划继续支持),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2009年度曙光学者。2002.1-2008.12相继在德国TechnischeUniversitatDarmstadt材料科学研究所,美国EmoryUniversity及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第一性原理计算,元胞自动机,有限元等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材料集成计算与设计中的应用;(2).纳米含能材料的快速化学反应与放热过程;(3).金属材料合金相的早期析出;(4).纳米结构材料的力学与热学性能。研究体系包括金属,合金,纳米晶体,纳米颗粒,非晶态材料,纳米含能材料与生物材料。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及“曙光计划”、“浦江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人才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欢迎有志从事材料集成计算与设计,及材料微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的年轻学者报考。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1480,Email:shijin.zhao@shu.edu.cn
    龚和贵男,教授,博士,生于1974年10月。有机化学专业。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1995年郑州轻工业学院精细化工学士、1998年清华大学有机化学硕士、2005年美国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化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美国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化学系博士后。2009年2月上海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合成化学、有机超分子化学。已在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和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发表论文5篇(第一作者4篇)。目前有机合成方向主要围绕金属催化的非传统的交联反应展开。例如在当量还原剂作用下,将两个不同的烷基卤代化合物选择性生成含新的碳-碳键交联产物。此外,将卤代化合物与其它亲电试剂如酸酐、酰氯和丙烯醚化合物交联生成相应的酮类和丙烯产物。该方向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体系,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情况,该方向在国际上属前沿性的原创性工作,对药物分子合成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在超分子材料方面,主要是针对当前在水相中难于生成强氢键等前沿问题设计一系列强离子氢键构建单元,以此为基础设计一系列水相中稳定的环状和线型超分子体系,并进一步构建具有功能材料体系的超分子材料,如可逆的绿色可降解的超分子聚合物、高效有机超分子光电性能等新材料。该方向属化学和材料的交叉学科。
    联系方式:电话:6613-2410、Email:hegui_gong@shu.edu.cn
    陈益钢(男),教授,工学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989-1998年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1998-2006年,先后在德国和日本的国立研究所以洪堡学者、STA研究员和CREST研究员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2006-2009年担任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常勤研究员。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和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固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航空功能材料等。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获得日本发明专利1项,曾作为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并荣获1997年度SCI系统论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二名(第一作者)。2011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
    联系方式:021-56331349(O),E-mail:yigangchen@shu.edu.cn
    许斌(男)研究员,博士。上海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化学实验中心主任。入选2007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导向功能材料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的有机化学研究。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9月至2005年8月,于美国VivoQuest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从事药物设计和研究工作。2007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及上海市教委等项目10多项。已在国外著名期刊上发表50多篇论文,获得美国专利授权2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权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项。曾获得美国NIHVisitingFellowAward,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大学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优秀奖等。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联系电话:021-66132830(Office),Email:xubin@shu.edu.cn
    课题组网页:http://www.chem.shu.edu.cn/Default.aspx?tabid=13251
    方建慧(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化学。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家电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电话:021-66132663,Email:jhfang@shu.edu.cn
    任慧平(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现任白云鄂博矿稀土及铌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与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体视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入选人才。主要从事高性能高精度先进钢铁材料组织与织构演变规律、形变与再结晶行为和新型贮氢材料的开发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i对La-Mg-Ni系A2B7型贮氢合金循环稳定性作用机理的研究”、“铜在新一代钢铁材料中析出规律的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研究项目“高性能热变形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内蒙古科技厅攻关项目“基于CSP条件高附加值冷轧钢板开发”,内蒙古科技厅引导计划项目“稀土功能材料及合金制品开发”等在内的十几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内蒙古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过冷奥氏体扩散型相变》专著1部,出版《金属材料工程概论》等教材3部。
    联系方式:Tel:0472-5952289,E-mail:renhuiping@sina.com
    张阿方(男)研究员,博士,上海市特聘专家、千人教授,入选2011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领域:新型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分子纳米材料、聚合物智能材料。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先后在德国塑料材料研究所及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9年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资深研究员。国家基金委面上及重点项目、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英国皇家化学会等二十余种化学及高分子刊物审稿专家。主持完成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重点资助课题、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授权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合作出版中文专著一本、英文专著两本。近年来在包括Adv.Mater.,Angew.Chem.Int.Ed.,Chem.Commun.,Chem.Eur.J.和J.Am.Chem.Soc.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目前主持承担有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
    联系电话:021-69980375,69982829;Email:azhang@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www.polychem.shu.edu.cn
    甄强(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陶瓷及纳米粉体、超高温陶瓷、耐火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过程热力学及动力学;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负责人,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书记,省级特聘教授(江西省“赣鄱英才计划”),2010-2012年经中组部、团中央选派担任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科技副区长。现为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期刊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中国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咨询专家,攀枝花学院客座教授,科技部863计划(结构材料组)会评专家,中国中小企业学会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项目验收专家,上海市大型仪器设备政府采购评审专家。2002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2005-2013年作为客座教授6次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访问,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计划、总装备部预研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人才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项目等科研课题30余项。现已在《ChemistryofMaterials》、《SolidStateIonic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CeramicTechnology》和《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等国外期刊评阅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5项。作为主要参加人的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荣获省级先进个人1项。
    联系方式:021-66137266Email:qzhen@staff.shu.edu.cn,qzhen0710@sohu.com
    姚建(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界面材料及界面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功能性有机/无机复合分子界面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利用其进行分子选择和识别、生物反应过程应用、界面可控聚合、界面催化反应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具有规则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结构的有机-无机复合二维分子空间材料的开发、可见光响应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体系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等,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Chem.Mater.,Macromolecules,J.Mater.Chem.,Langmui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讲课程:《物理化学》、《电化学技术》等
    联系方式:56334857yao850618@yahoo.com.cn
    邓维(男)博士,博士生导师,2011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专业:有机化学,材料化学。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05年到2008年间在日本大阪大学担任特任研究员(COE)。2008年到2010年间在美国普度大学化学系作博士后研究。2011年上海大学纳米技术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1)绿色有机合成化学与药物合成;2)环糊精的超分子自组装材料;3)智能靶向药物/基因载体;4)高分子功能材料;5)信息产业的纳米金属材料制备。目前已经发表了SCI论文30余篇,论文总计已经被引用超过450次。
    联系方式:021-66134852E-mail:wdeng@shu.edu.cn
    李爱军(男)博士、2010年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9月在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04.12在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05.4-2010.10在德国UniversityofKarlsruhe(TH)从事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超高温复合材料(C/C,C/C-SiC,ZrC,-HfC等)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2)化学气相沉积和气相渗透工艺多尺度研究;(3)软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遗传算法等)在材料制备工艺优化中的应用(4)化学反应流(如CVD/CVI,CPOx,SR)建模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基于FLUENT和Detchem的强/弱耦合计算)。研究方法已实验为基础,以物理化学建模为理论指导,包括蒙特卡罗、DFT、Phase-fieldmethod、RF。自2011年1月起受聘为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教授,欢迎有志从事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复合材料微结构控制和性能分析与表征的年轻学者报考。
    联系方式:021-56337502,Email:Aijun.li@shu.edu.cn
    吕战鹏(男)博士,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本科毕业﹑1991年硕士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96年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上海材料研究所工作。2001-2011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研究科工作:2001-2003年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3-2005年为21世纪COE项目研究员,2005-2011年担任副教授.2011年起兼任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1)核电站结构材料在高温高压水中环境促进开裂实验评价与理论分析;(2)物理场作用下金属腐蚀电极过程动力学;(3)石油工业材料腐蚀与缓蚀剂保护。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EI收录论文40余篇。研究内容注重新型能源工业材料环境失效工程问题与材料电极过程动力学及力学基础科学理论的结合。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6107,Email:zplu@shu.edu.cn
    王均安(男)研究员,奥地利工学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金属和合金组织与织构控制。主要研究方向:电工钢的织构控制;铁素体不锈钢的表面起皱问题;二代超导金属基带的织构控制;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钢热时效过程中韧脆转变温度与纳米团簇形成的关系。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译著1部(合译),参与编写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授权3项)。兼任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目前承担的课题:冷轧铁素体不锈钢表面皱折形成机理及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压力容器钢中原子团簇析出过程的热时效模拟研究(国家973子课题);金属基带批量化生产技术(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
    联系方式Tel:021-56338634E-mail:jawang@shu.edu.cn
    王刚(男)教授。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1995年至200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2003年至2004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系接受博士生联合培养。2005年至2007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至2008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至2010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德累斯顿莱布尼茨固体材料研究所开展研究(洪堡学者)。2010年至今在上海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11年获得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如Science、PhysicalReviewLetters、NatureMaterials、ActaMaterialia和AppliedPhysicsLetters等学术期刊发表30多篇SCI学术论文,论文他引700余次。回国后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方向:新型块体亚稳材料的探索(包括非晶、纳米晶,非晶基复合材料等);新型非晶、纳米材料的微结构特征及力学行能的变化规律;非晶合金在低温下的塑形动力学;非晶合金超精密加工;纳米压痕仪下,非晶合金的非连续性行为和纳米损伤行为。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5269;Email:g.wang@shu.edu.cn
    王军(男)研究员。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电子器件,有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生物有机传感器等新型信息器件。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7)以及上海市曙光学者(2010)获得者。研究期间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大于3的15篇,论文被引用超过400次(2011.5)。出版英文译著一本“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s)”。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56331431(O),Email:wangj@shu.edu.cn
    鲁晓刚(男),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学。1988-1995年在中南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计算热力学领域居领导地位的瑞典Thermo-Calc公司工作5年,从事热力学、动力学、物理性质数据库开发以及形核析出过程的计算模拟研究。2011年作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引进上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热力学计算、相变动力学模拟、第一性原理计算、材料物理性质建模等。回国后承担的课题: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973项目,子课题名称: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构型及界面设计基础);核电设备用钢铁材料设计分析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重大共性技术及关键设备、材料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Debye-Grüneisen模型的纯元素热物理性质的CALPHAD方法研究。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4017;E-mail:xglu@shu.edu.cn
    戴宁(男)研究员,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学。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的生长和物理性质研究,包括低维结构材料及其光电、生物学特性,铁电、铁磁功能薄膜,新型红外薄膜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学材料和结构等,近年来又开展了光伏太阳能材料和器件研究。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基于纳米材料的太阳能光伏转换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在Phys.Rev.Lett.,Phys.Rev.B,Appl.Phys.Lett.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联系方式:021-65169633(O),E-mail:ndai@mail.sitp.ac.cn
    徐军(男)研究员。专业:材料学、晶体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晶体;激光和闪烁晶体;光电功能材料。曾先后兼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和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无机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硅酸盐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和TrendsinAppliedSciencesResearch编委会编委。获奖: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和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199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02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等奖励和2010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联系方式:021-69987573(O),E-mail:xujun@mail.shcnc.ac.cn
    张峰(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新型硅基半导体材料绝缘层上的硅(SOI)的研发和制备以及硅外延片的研发和制备等。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O2专项、863计划、科教兴市等一系列重大政府研发课题和产业化项目。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的个人论文数1998年在国内名列第4,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作为“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主要参加人员,先后在2005年,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9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上海市领军人才。
    联系方式:021-69522527,E-mail:fzhang@simgui.com.cn
    刘丽(女)教授。专业:材料学、纺织材料。主要研究领域:外场下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功能纤维及薄膜研制;电子封装用固化剂。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名称:磁场诱导芳砜纶纤维聚集态结构构建与性能优化
    联系方式:021-69982311(O),E-mail:liuli@staff.shu.edu.cn
    高彦峰(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的海外杰出人才。主要研究领域:热障涂层材料、VO2节能材料、纳米粉体及高分子贴膜的可控制备、性能和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湿化学方法制备了大尺寸VO2薄膜样品(400×300mm);发展了VO2粉体液相合成和智能柔性贴膜制备新方法,试制了国际上首款宽幅(幅宽:1米)智能节能贴膜产品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1726万元。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等。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5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被SCI收录43篇,影响因子IF>9的4篇、9>IF>4的23篇,受NanoEnergy和Bull.Chem.Soc.Japan编辑邀请,撰写综述性论文2篇。所有发表论文近五年被他人引用8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近50项,其中获得授权15项。
    联系方式:(021)52415270,E-Mail:yfgao@shu.edu.cn,gaosic@gmail.com
    何燕霖(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现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材料计算与模拟学术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铁基材料(高强度汽车钢板,不锈钢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铁基材料的合金设计,组织与性能研究,相变行为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等。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完成人),973项目(第三完成人)及钢铁研究总院重点横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六十余篇;已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5项。曾获国际相图委员会工业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联系方式:021-56331472(O),E-Mail:ylhe@staff.shu.edu.cn
    李明星(男)教授,博士。专业:无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配位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1993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配位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95年5月始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98年至1999年于香港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2000年至2002年在韩国庆熙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2002年4月始在上海大学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3项,主持市教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市教委发展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4项,参与上海大学085工程、市教委重点学科“纳米化学”建设,主持横向课题6项。在Inorg.Chem.,Cryst.GrowthDes.,J.Mater.Chem.,CrystEngCom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英国化学会期刊特约审稿人。曾获得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导师奖、上海大学理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奖等。
    联系电话:021-66132803(office),E-mail:mx_li@mail.shu.edu.cn
    陈雅丽(女)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功能分子的合成研究。2006年获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承担的的项目:芳炔参与的稠环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各一项;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创新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曾荣获“今井嘉夫”基金奖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十项。
    联系方式:021-66132797(O),E-mail:ylchen@staff.shu.edu.cn
    宋力平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功能材料,有机氟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合成化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用符合当今发展趋势的“绿色化学”方法并结合含氟砌块法合成含氟有机化合物方面,以及用有机分子催化立体选择性合成含氟化合物方面。2005年至2006年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奖:研究工作曾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及多项中科院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在国内外SCI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五十篇。目前主持承担的课题:有机分子催化立体选择性反应合成含氟杂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联系电话:021-66134846,13501884960,Email:lpsong@shu.edu.cn
    骆军(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9月-2006年10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洪堡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新型热电材料的合成、相关系、晶体结构以及结构-性能间关系研究;热电材料设计及电热输运协同调控。已在Appl.Phys.Lett.、Acta.Mater.、J.Mater.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8篇,被SCI引用880余次。
    联系方式:E-mail:jluo@iphy.ac.cn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5: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