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上海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 |
内容 | 易贤网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以及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自1987年、1992年、2005年相继三届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学科拥有“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科还拥有“现代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图象处理实验室”、“数字视频技术实验室”、“智能与集成技术实验室”、“TISHU DSPS联合实验室”、“医学电子实验室”、“SOC研究实验室”,“上海大学-Xilinx联合实验室”等10余个研究实验室。并拥有先进的高级仪器设备,具有坚实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础。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光纤(黄宏嘉院士);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网(汪敏教授);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技术(王廷云教授,庞拂飞教授);信息隐藏和多媒体信息安全(张新鹏教授);盲信号处理及应用,通信信号处理,智能信息系统(方勇教授);限定空间宽带无线电通信(郑国莘教授,王涛教授);医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严壮志教授,李颖洁教授);图像通信与视音频处理(安平教授,王国中教授,管业鹏教授,刘志研究员);音频信息处理,虚拟现实技术,数据挖掘,集成电路设计(万旺根教授,张金艺教授);数字媒体处理技术、数字艺术设计(张文俊教授);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张之江教授,黄素娟教授);新型光子学器件及其传感与通信应用、超快激光技术(刘云启教授,曾祥龙研究员,方捻教授);无线传感网、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王潮教授),高速环境下的宽带无线通信、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彭章友教授);超声检测、声信号处理(张海燕教授);智能电气设备、光电测量、等离子体技术(张贵新教授),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吉永华教授、宋任涛教授、文铁桥教授、李根喜教授、陈付学教授、蔡煜东教授)。 本学科在特种光纤方面,主要开展理论、制备以及各种特种光纤的研究工作;在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方面主要开展数字通信关键技术、无线接入网和基于三网融合的光纤接入网的研究;在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网方面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和光纤接入网技术的研究;在光传感及网络方面主要开展基于特种光纤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工作。在“单模光纤四次群通信系统”、“掺饵光纤放大器”、“光弧子通信”、“微波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技术”、“CATV网AMVSB光端机”、“基于Ethernet的全光接入网”和“塑料光纤楼宇布线系统” 、“高性能紫外光纤”、“抗辐射光纤”、“纳米材料掺杂光纤”、“光纤电流传感器”、“光纤渐逝波传感器”等项目上取得了优秀成果。在数字通信、无线通信与多媒体技术方面,从事“数字微波通信”、“MIMO通信系统和多用户信道的盲均衡”、“蜂窝移动通信监测设备”、“扩频通信”、“HFC”网电缆调制解调器”、“全业务网多媒体系统”、“蓝牙应用技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图像与信息处理方面,“基于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神经网络应用基础研究”、“盲信号检测与分离”、“基于机器视觉原理能见度测试方法”、“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和听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模型的图像压缩编码”、“多视点与立体图像压缩编码”、“视频对象分割及在MPEG-4中的应用”、“H.264优化及其应用”、“稳健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隐写与反隐写”、“数字媒体防伪认证”、“高维海量数据实时处理”,“交互式三维图形处理”、“音频数据挖掘与检索”、“基于IP和无线的流媒体技术研究”等国家和市级重要项目的研究上获得重要成果及突破性进展。在电子系统与信号检测方面,“大型电机的在线检测和智能故障诊断”、“PC仪器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微弱信号检测”、“光学传感”以及“基于FPGA的实时图形处理”等项目上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在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方面,“生物信号检测”“植物信号与网络”,“神经信息的传导、编码与整合调控”和“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等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在系统芯片设计方面,开展了“视频后处理芯片设计”,“基于NBTI效应的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等项目。本学科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军口863项目,市科委、市教委项目和社会委托项目等几十项。 研究方向:01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器 02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 03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网 04无线通信与多媒体技术 05数字图像处理和音频信号处理 06图象通信与视音频处理 07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 08语音信号编码及识别 09医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10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11电子系统与信号检测 12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13嵌入式系统 14计算机视觉 15光子学与光电子技术 16 低功耗多媒体SOC芯片设计 17神经信息处理 18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联系人:生命科学学院 张红) 指导教师:黄宏嘉教授、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方勇教授、郑国莘教授、严壮志教授、万旺根教授、张文俊教授、张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张新鹏教授、刘云启教授、张金艺研究员、王国中教授、李颖洁教授、管业鹏教授、曾祥龙研究员、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黄素娟教授、刘志研究员、张海燕教授、方捻教授、庞拂飞教授、王涛教授、张贵新教授、张一钧教授、吉永华教授、李根喜教授、宋任涛教授、陈付学教授、文铁桥教授、蔡煜东教授 招生人数:23 考试科目:1.英语 2.(1)数字通信 或 (2)信息论与编码 或 (3) 光电子学 或 (4)计算机图形学 或 (5)细胞信号与网络 或 (6)非线性系统与网络(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1)高等数字信号处理 或 (2)数字图象处理 或 (3)光纤通信技术 或 (4)多媒体技术 或 (5)基因信息表达调控 或 (6)网络分析与优化(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2. ⑴《通信原理》(第5版) 樊昌信等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年 ⑴《数字通信》(第3版)Digital Communication John.G.Prokis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年 ⑵《数字通信》(第3版)Digital Communication(7~8)章John.G.Prokis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 ⑵《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 傅祖芸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 (3)《光电子学导论》 雅里夫?A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年 (4)《计算机图形学》倪明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5)《细胞生物学》(第二版) 翟中和 王喜忠 丁明孝主编,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6)Stephen Wiggins,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and Chaos, Springer-Verlag. 3. ⑴《数字信号处理》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年 ⑴《离散时间信号处理》A.V.Oppenheim(美)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⑵ 《数字图像处理》Kenneth .R.Castleman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⑶《光纤通信技术》 Djafar K. Mynbaev, Lowell L. Scheiner著,徐公权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 ⑷《多媒体技术基础》(第二版)林福宗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5)《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上、下册)吴乃虎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5年 (6)《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吴祈宗等编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6)《最优化理论与算法》陈宝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黄宏嘉 (男)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专业:微波、光纤。主要研究领域:微波光子学(microwave photonics),特种光纤理论及应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奖,IEEE-MTTS论文奖,全美仪器学会论文奖。发表论文百余篇,由Wiley,Elsevier,Springer,Martinus Nijhoff出版专著多部,获美国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多项。现担任美国微波与光技术国际刊物编委。曾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场与波委员会中国主席,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国际刊物执行编委。目前承担的课题:“光纤波片”的宽带特性和抗温度微扰特性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021-69982726, E_mail:hjhuang@mail.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hhj.htm 汪 敏 (男)教授。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主要开展数字通信关键技术、无线接入网和基于三网融合的光纤接入网的研究,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 “信息与通信工程”上海市“一流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通信学会常务理事。科技成果:主持完成了国家863“九五”重大项目“全业务网(FSN)多媒体系统”,主要研究基于HFC网络的多媒体接入系统。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ADSL Modem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产业化研究”,研制出我国第一代DOCSIS Cable Modem和ADSL Modem。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蓝牙应用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基于Bluetooth技术规范的无线HomeNet进行研究,成功研制出了通用蓝牙模块,实现了与广域网的连接。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IPv6的宽带接入汇聚与服务系统研究”, 突破了EPON系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主要在下一代光接入网、宽带无线接入网等方面开展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 OFDM—PON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高效光接入网架构及多址接入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4789;E_mail:wangmin@mail.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wm.htm 王廷云(男)教授、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与光电技术、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信息处理技术。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仪器专项“晶体半导体芯光纤激光拉丝仪”、国家973子项目“石英掺杂闪烁光纤机理及发射性感知网络研究”、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高速长距离光印刷背板互连技术研究”等。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同时承担了多项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开展光纤传感印刷电路板互连光导板、光纤旋转连接器的研发等。现为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 担任《光电子?激光》和《Opto-electronics Letters》常务副主编、《中国激光》常务编委。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近五年来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联系方式:021-56333658 (Lab);E-mail:tywang@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wty.htm 方 勇(男)教授,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Research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通信信号处理、视音频信号处理、智能信息系统。目前致力于研究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视音频信号的获取与再现,以及盲源信号分离技术等,研发智能视频系统和无线体域网。得到过上海市曙光计划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2项,总装863创新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是IEEE高级会员,获200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目前主持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学科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项目各1项。 联系方式:021-66138173;E_mail:yfang@staff.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fynew.htm 郑国莘 (男)教授。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目前致力于于限定空间无线电传播、无线电通信等领域的研究。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微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T 资深会员。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科研成果“地下限定空间中特高频UHF无线电波传播机理研究”在2000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上海市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在研以下项目:2012-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171086)隧道内微波毫米波信号无线传输的建模与实时仿真理论,2012-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1132003)面向地下轨道交通的无线信道模型构建与应用,2013-2014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CBTC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测试及综合技术研究以及企业、机关等委托的新一代无线电通信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7204;E_mail: gxzheng@staff.shu.edu.cn 网 址:http://scie.shu.edu.cn/Portals/264/zgx.htm 严壮志 (男)教授,工学博士(日本国京都大学)。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医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曾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医学信息专委会主任;国家和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审评专家等。目前承担图像处理的各向异性演化格子波尔兹曼模型及快速算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国产输尿管软镜的研发及应用研究(上海市科委产学研医合作项目)、超细高清晰电子胸腹腔镜DSP高清插值图像处理技术研发(上海市科委产学研医合作项目)和康复设备数据通讯和存储的标准化研究(上海市科委产学研医合作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7221(O), Email: zzyan@staff.shu.edu.cn 网 址:http://blog.lehu.shu.edu.cn/zzyan/ 万旺根 (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与SOC设计。曾任原苏联明斯克无线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和多媒体创新中心讲师、客座教授、研究室主任。是IET资深会员、IET上海分会主席、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嵌入式系统专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1997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基金、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信息委专项基金、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香港政府与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50余篇,授权专利5项,出版专著2部。是多个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和执行主席。 联系方式:021-66138136E_mail: wanwg@staff.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wwgnew.htm 张文俊(男)教授,博士。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媒体处理与传播技术,数字影视制作与设计,数字媒体资产管理与版权管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电磁学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纵向研究课题十余项,取得了一批有突破和创新的科研与学术成果,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了《数字媒体技术基础》和《数字新媒体概论》等专著5部。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目前研究的主要项目有:基于视频流的动画绘制与生成、互操作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数字影视特效制作等。 联系方式:021-56338584,E-mail:wjzhang@mail.shu.edu.cn 张之江(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及企业委托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经委产学研项目等的研究工作。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二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多视点自动立体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业务特征研究及分析工具开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息立体成像技术及空间显示装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等。 联系方式:021-56332312 (O), E-mail:zjzhang@shu.edu.cn 安 平(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二维及三维视频处理、高性能视频编码、3DTV系统、三维视频内容生成与场景重建、图像处理等。上海市曙光学者,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及消费电子分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上海世博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论著一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面向绘制质量的深度提取及其编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清3D裸眼视频内容生成与编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3D电视制播关键技术、3D内容制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4K超高清裸眼3D电视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等产学研合作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2183,E_mail:anping@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ap.htm 张新鹏(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多媒体内容安全,数字水印,隐写和反隐写,加密域信号处理,数字取证,图像处理等。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康斯坦茨大学Humboldt学者资深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部委项目、上海市重点基础等多项科研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发表论文近200篇,代表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Security、IEEE Trans. Multimedia、IEEE SPL、IEEE CL、EL、Signal Processing、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广义隐写编码与多载体安全隐写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度安全的数字隐写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7263(O),E-mail:xzhang@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zhangxp.htm 刘云启(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光纤传感、光纤通信、光子学与光电子技术、新型光子学器件及其应用。2000至2008年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加入上海大学,是首轮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和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IEEE与OSA会员。目前致力于新型光子学器件、特种光纤无源器件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项目包括光纤激光传感器的研究、微结构光纤包层模无源器件的研究等。已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的有70余篇,代表论文发表于Optics Letters,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Optics Express等国际著名期刊,授权发明专利2项。已被多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为技术组委会委员和分会主席,并被IEEE和OSA的多个国际期刊邀请为论文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56331781 (O);E-mail:yqliu@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liuyq.htm 张金艺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通信类SoC设计、SoC高可靠性设计及室内定位技术研究。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集成电路与信息通信)技术预见专家、上海市经信委与市科委的项目评审专家。科技成果:2001年至今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AM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教材1本;申请及授权各类专利30余项。目前致力于SoC/NoC高可靠性设计方法、基于RFID/MEMS的室内定位技术等方面研究。承担有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RFID技术的LED超市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关联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在超市LED智能照明中的应用研究”,及企业委托项目“风电机组重大配套设备若干关键技术研发”和“隔爆兼本质安全型通讯、控制系统”等;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Systems、半导体学报、复旦大学学报、上海大学等EI源刊或学术期刊的论文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021-56331323;E_mail:zhangjinyi@staff.shu.edu.cn 王国中(男), 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视频编解码与多媒体通信、视频云计算、数字电视技术等。主持和参与“数字电视机道分离”、AVS/AVS+/AVS2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项。是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主编技术著作2部;申请专利30余项。主要科研项目:基于压缩感知融合深度的三维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深度的双目视频编码与真实场景重现(上海科委重点项目),AVS 3D编码器及测试验证系统研发与应用(国家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数字视听装备与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等8项。 联系方式:02166137225 Email:wanggz@shu.edu.cn 网 址:http://www.scie.shu.edu.cn 李颖洁(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神经信息处理、临床电生理辅助诊断/康复训练,包括脑电信号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认知研究以及临床检测和康复中的应用研究等。现任IEEE EMBS(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委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副院长。曾赴德国马普脑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完成专著一部,教材3部。主要科研项目有:视觉信息处理的心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国家973计划子课题)、首发抑郁症的情绪与认知交互机制的脑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颅磁刺激结合脑电技术的情绪加工功能网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神分裂症脑电Gamma共振的调控机制和新治疗靶点研究(国家863计划子项),老年人生理反馈训练中情绪调控的脑网络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6902 E_mail:liyj@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lyj.htm 管业鹏(男),教授,博士,博士后(双)。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大数据挖掘与决策、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多模态智能人机交互与应用、智能监控与安全防范等。上海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分别收入《Who is Who in the World》、《IBC Foremost Educators of the World-2008》,中国体育学会常委,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入选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高级评审专家库。 主要研究项目包括:基于人类感知机理的智能指势视觉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移动对象异常行为自动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智能人机交互的指势视觉识别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临港地区新建海堤堤身探测方法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融合三维信息人脸像貌特征生动提取、分类与合成(上海市教委曙光项目),竞技体育运动分析(高校合作项目)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7268(O)/13917868772;E_mail: ypguan@shu.edu.cn 网址:http://cms.shu.edu.cn/1211Brilliant 曾祥龙(男) 研究员、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光子学、特种光纤技术、超快激光技术、新型光子学器件及其应用。200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至2007年期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学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1至2013年在丹麦科技大学做为欧盟委员会第七研发框架计划“玛丽居里”国际来访学者。2007年起至今在上海大学通信学院和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目前致力于特种光纤及非线性超短激光控制的研究,是上海市曙光学者和浦江学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的有30余篇,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021-56388746 (O);E-mail:zenglong@shu.edu.cn 王 潮 (男)教授,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通信网与通信编码、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学、量子计算密码。现为中国电子学会信息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成员、Secretary of IEEE Shanghai Section ,Vice Chair of IEEE Shanghai CAS Chapter, Vice Chair of IEEE Shanghai Computer Chapter,参与筹建IEEE Shanghai Communication Chapter。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专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全国专委会委员。曾经负责电信级IP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研制,该产品后来列入科技部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并在多个省应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产业联盟计划等项目,在通信编码、无线传感网安全及轻量级密码学、工业控制安全、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监测与态势感知、椭圆曲线密码设计与分析、量子计算密码等方面开展研究。 联系方式:021-56333241 ,E-mail:wangchao@staff.shu.edu.cn 彭章友(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宽带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目前,致力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的射频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移动OFDM系统子载波干扰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主持车载LTE信号干扰抑制转接系统开发、主持上海市重点支撑项目“多标签RFI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主持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项目“高速移动OFDM协同系统ICI容忍消除方法研究”等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8179(O); E-mail:zypeng@mail.shu.edu.cn 黄素娟 (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光电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目前,致力于光学涡旋和数字全息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数字全息的光纤三维折射率分布测量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投影图像的三维物体计算全息新方法研究”等科研课题。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专业英语》,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 联系方式:021-56332337 (O), E-mail:sjhuang@shu.edu.cn 刘 志(男),研究员,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多媒体通信。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分割、视觉显著性模型、对象分割/检测/跟踪、视频编码、图像/视频缩放、流媒体传输等。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欧盟委员会第七研发框架(FP7)“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先后在英国Brunel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法国IRISA/INRIA-Rennes从事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华为公司开发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110余篇,三大检索93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45篇(包括IEEE Trans. IP/CSVT/MM/BC论文11篇)。论文累计被Google学术搜索引用1000余次,SCI引用320余次。出版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11项。现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和IEEE会员,担任IEEE 汇刊等10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以及ICME 2014、WIAMIS 2013、IWVP 2011、PCM 2010、ISPACS 2010、LSMS ICSEE 2010等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1)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4、2011)。 联系方式:021-66137270,E-mail: liuzhi@staff.shu.edu.cn 网 址:http://blog.lehu.shu.edu.cn/zliu/ 张海燕(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超声检测,信号处理,CT成像,结构健康监测。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中国声学学会理事。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综合波场信息的超声兰姆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基于超声导波理论的管道缺陷层析成像研究”、“复合材料缺陷的压电-光纤混合传感器兰姆波检测方法研究”、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项目“超声无损检测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的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声/光混合超声兰姆波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目前正承的科研项目有:板类结构非对称缺陷的超声兰姆波衍射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021-66137262(O); E-mail:hyzh@shu.edu.cn 方 捻(女)教授,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激光器的非线性动力学;光纤传感技术;新型光纤通信技术;混沌激光技术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混沌初值敏感性的光纤多点扰动检测与定位方法”等。曾主持完成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委科研创新基金等资助项目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近60篇,被SCI和EI收录5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已授权6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参与出版专著1部。 联系方式:021-56332285(O),E_mail:nfang@staff.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nfang.htm 庞拂飞(男)教授,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器件、光波导和光传感技术。2001.9-2006.6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06.7到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10.7-2011.6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纤研究中心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目前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7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其中已授权10项。2007年获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届“晨光计划”人才基金的资助;2010年获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人才项目的资助。 联系方式:021-56388746,Email:ffpang@shu.edu.cn 王 涛 (男)教授,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系统、无线传感器与定位系统的优化设计。曾荣获2012年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荣誉称号、2013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2014年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特邀专家。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现任IEEE高级会员、国际期刊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SCI收录)副主编。参与完成十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包括欧盟第七框架项目NEWCOM++; 主持比利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作为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一部(德国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出版社)、在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等三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7086(O);E_mail: twang@shu.edu.cn 网址:http://blog.lehu.shu.edu.cn/twang 张贵新(男)教授、博士。专业:电气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智能电气设备、光电测量、等离子体技术。现兼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科研所长;江苏省智能电力研究院副院长、电工高技术研究所所长;国际ICDMP委员、中国代表等职。曾获得部级科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合著完成专著和研究生教材各一部。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或面上)项目、国际合作(IAEA、EDB、NSTB)项目及校企合作项目等40余项课题。取得国内外专利10余项。目前在研课题有:“863”项目: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关键技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微波等离子点火技术及其在汽车工业中;铁道部项目:铁路节能降耗及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兵器研究院项目:等离子体高性能磁性液体材料设备的微波等离子系统研制;校企合作项目:中压电子式互感器及相关检测技术、利用GPS定时的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等10余项各级课题。 联系方式:86-18618131569 ;E-mail:guixin@tsinghua.edu.cn 张一钧(男)研究员,现为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数字视音频技术,包括HDTS、SDTV、 多媒体压缩与传输、高密度存储技术等。2000年获国家经委重大科技攻关一等奖,获多项知识产权。现为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完成的主要课题有:卫星多媒体传输关键技术(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数模兼容电视系列研发(国家电子发展基金)以及高效视编码JVT、MPEG4及其在移动通信和MDTV中的应用等。与安平教授合作相关研究。 联系方式:021-56332183, 13901880729, Email: Yijun.zhang@sony.com.cn 吉永华(男)教授,博士。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神经药理学与毒理学,涉及神经信息传导、神经信息整合、神经信息编码。历任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实习研究员、助研、副研、研究员、研究组负责人、博导、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自1986年多次出访日本国立冈崎生理学研究所合作课题研究,1987年在法国马赛北区医学院生化实验室学习进修,1994年获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药学论文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上海市首届自然科学牡丹奖,1996年获第3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7年在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药学部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2年4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6月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05年底任上海大学生科院副院长。现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和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生理学报》副主编、《生物物理学报》和《Neurosci. Bull.》常务编委、国际专业SCI学术期刊《J.Neurosci.Res.》、《Neuroscience》、《Peptides》、《Eur. J.Phamacol.》、《Brain Res.Bull.》、《ActaPharmacol.Sin.》等通讯审稿人。先后担当中科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两次担任 ‘脑功能与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1999-2004)和‘脑功能的动态平衡调控’(2005-2010)国家973项目的第一子课题组长以及‘重要药用前景动物多肽毒素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2010-2014)的组织策划者和课题骨干,主持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上海市科委面上和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上海市教委《分子生理学》重点学科建设。主要从事生物膜离子通道及其相关调制剂/配体的药理与毒理学研究。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近140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近90余篇,被引用近1400余次),获准发明专利3项,自97年以来已培养毕业了中科院籍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生21名,其中15名被答辩委员会评定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成果曾荣获95年上海市首届自然科学牡丹奖,并被授予“牡丹优秀科学家”荣誉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联系方式:021-66135189, E-mail:yhji@staff.shu.edu.cn 李根喜(男)教授,博士。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化学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并涉及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分析化学等专业领域。1984~1994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专业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6月在该校生化系作博士后,1996年5月出站并留生化系任教,1996~2000年为副教授,2001年为教授,2002年为博导,其中,1998~2000年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物系、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学系作访问学者。2004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1-2010.5任南京大学生化系系主任,2008.11-2011.10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4起先后被聘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委、Asian Chemistry Letters顾问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地区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副主编、国际编委、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编委、Current Nanoscience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会理事。发表SCI论文160余篇,他引3280余次。基于蛋白质电化学发展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获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联系方式:021-66137940;E-mail:genxili@nju.edu.cn 宋任涛(男)教授,博士。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基因组学(包括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等的研究。1997-2004年,在美国Rutgers大学Waksman研究所进行植物的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2004年6月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能源作物培育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兼职教授;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遗传改良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化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2004年获美国农业部“杰出成就集体奖”,2004年度上海市“曙光学者”,2005年度上海市 “青年科技启明星”,2005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6年度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者,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承担有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转基因育种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到2012年3月,先后在包括Science,Nature,PNAS,Genome Research等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SCI他引2300余次。 联系方式: 021-66135182, E-mail:rentaosong@staff.shu.edu.cn 陈付学 (男),教授,博士。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1、肿瘤发生发展的信号传导网络调控;2、胶质瘤侵袭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治疗。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荣获2005年度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8年度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主持或以主要学术骨干参与国家“973”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农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教兴市”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重点)、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等项目。在Brain Research Bulletin、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J Mol Neurosc、Molecular Carcinogenesis、Neurol Res、NeuroReport、Neur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Proc Natl Acad Sci、Circ Res.、Journalof Biological Chemistry.、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Biotech.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联系方式:021-66133263;E-mail: chenfuxue@staff.shu.edu.cn 文铁桥 (男)教授,博士。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1、神经干细胞分化调控机制及信号传导途径;2、利用转基因模式生物(小鼠、果蝇)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分子机制与与基因表达调控;3、大脑神经发育与建成的基因 、蛋白作用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是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成员、美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技预见专家等。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课题、上海市重点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英国联合利华资助项目及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在《Scientific Reports》、《Molecular Neurobiology》、《RNA Biology》、《Biomaterials》、《Brain Research》、《Cell Transplantation》、《J. Neurol.Sci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Neuron》、《PNA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数篇研究论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021-66133819;021-66132512 E-mail: tqwen@staff.shu.edu.cn 蔡煜东 (男)教授,学士。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 生物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 转录调控机制, 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蛋白功能位点识别,疾病基因预测。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90-95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从事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94年被聘为副研究员。95.7-96.7在美国Stanford Univ.访问,和著名生物信息学家,美国科学院和美国文理学院院士Samuel Karlin作序列分析研究;1996.8 - 1998.2 在德国EMBL(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博士后,和著名生物信息学家Peer Bork作genefinding研究;1998.3 – 2007.1在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威尔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作研究员,从事数据挖掘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7.2 –2009.2, 在中科院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作PI (研究组长)。2009年2月起,被上海大学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聘为特聘教授, 博导。1990-2013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被引用4200余次,h-index为42, 有一篇被Faculty1000评为“必读论文”, 11篇被ESI评为"高被引论文", 1篇ESI被评为"热点论文"。 94年获上海市启明星项目资助;94-95年获上海市政府科研人员特别津贴;97年收到邀请成为纽约科学院院士的邀请函;05年得到上海市白玉兰基金资助,05年和07年被上海大学聘为“自强教授”,曾为多家国际著名刊物JPR, Bioinformatics, BMC Bioinformatics, Peptide 审稿。2009年被ISMB聘为member of program committee. 被国际著名杂志BBA(IF=3.7),BMRI (IF=2.9), PPL (IF=1.9)聘为编委。2010年, 获973子课题一项;2011年, 获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一项;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联系方式:Tel: 021-66136132,E-mail: caiyudong@staff.shu.edu.cn, 网 址: http://www.shu.edu.cn/Default.aspx?tabid=9543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