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5年温州大学物电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点简介(凝聚态物理) |
内容 | 易贤网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070205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硕士点200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 本学科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和浙江省实际情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软物质物理、复杂系统动力学、低维材料物理、量子信息物理等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涉及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等二级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形成了特色。物理学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被教育部列为2010年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凝聚态物理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项目15项,研究经费达1185万元。在PhysicalReviewLetters、SoftMatter、AppliedPhysicsLetters、OpticsLetters等重要的物理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TOP论文108篇,多名研究生曾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ReviewA、PhysicalReviewE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得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附一:主要研究方向情况 1、软物质物理方向在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的理论与模拟、高分子链构象、蛋白质折叠与DNA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望在基因治疗,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解方面取得突破。本研究方向共获得到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Phys.Rev.Lett.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超过35篇。 2、复杂系统动力学方向突出了经济社会系统中的聚集生长动力学行为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Phys.Rev.Lett.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 3、低维材料物理方向的研究立足于低维结构材料的晶体学、磁学、表面物理、固态发光物理、极端条件下物理等领域,结合材料、电子器件物理以及器件工艺等诸多学科,深入研究光电转换机制,实现太阳电池的制备,并不断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大面积推广太阳电池的目的。该方向得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已在Appl.Phys.Lett.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0余篇。 4、量子信息物理方向在多粒子体系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的度量以及分类,量子非局域性和量子纠缠的关系,量子态的远程传输和控制量子以及量子纠缠与量子相变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浙江省处于领先,得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已在Phys.Rev.A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 附二:硕士点负责人、主要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情况 1、硕士点负责人 柯见洪,博士、教授,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就读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7年4月就读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就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06年晋升教授。PhysicalReview系列、PhysicaA、ChinesePhysicsLetters等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人。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多体系统的反应动力学等)的研究。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主持多项人才基金项目。在PhysicalReviewLetters,PhysicalReviewE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五十余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2、主要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杨光参,博士、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1997年8月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9年9月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后;1999年3月至1999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9月至2001年10月美国Tulane大学化学系Researchassociate;2001年11月至2003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JamesFrank研究所ResearchFellow;2003年9月至2004年11月美国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化学系ResearchFellow;2004年11月以学术带头人引进到温州大学工作。2008年2月至2008年5月美国Tulane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8月至2010年11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searchFellow;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半经典理论、界面附近和微腔中的光诱导过程、量子混沌,外场中的高激发态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谱学、非绝热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光合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等课题的研究。现在部分转向软凝聚态物理和生物物理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与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经费择优支持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Softmatter、PhysicalReviewA、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B,C、Journalofchemicalphysic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单篇SCI引用超过50。曾获2008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获邀参加2008年8月的GordonResearchConference。现为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重点学科负责人。任JournalofSpectroscopy&Dynamics副主编,PhysicsExpress和ScientificJournalofPhysicalScience期刊编委成员;Softmatter、PhysicalReview系列、ChemicalPhysics、JournalofChemicalPhysics、ChinesePhysicsLetters等期刊的特邀审稿人。入选2009版MarquisWho'sWhointheWorld(26thEdition)。 董长昆,博士、教授,国防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终点实验室兼职博导。担任物理系主任和微纳结构与光电器件所所长。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美国OldDominion大学/Jefferson国家实验室,获物理博士学位。1985年至1996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工作,担任研究室副主任和国家质检中心副主任。1996年4月至2010年10月在美国学习工作,先后在能源部Jefferson实验室、OldDominion大学、北卡大学、Xintek纳米公司等从事碳纳米材料和电子物理器件的研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物理与电子器件、电真空技术与空间低温技术。主持美国联邦政府碳纳米应用和器件开发课题5项、中国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两项、中国航天型号预研任务2项,涉及X光器件、离子阱等大功率场发射电真空器件、碳纳米传感器件等的开发。共发表论文40余篇、碳纳米技术专利6项(其中美国专利一项)、起草国家和航天标准6项。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两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两项。Appl.Phys.Lett.、J.Vac.Sci.Technol.、IEEEElectronDeviceLetter等期刊的评审人;《真空与低温》编委;《真空科学与技术》理事。现为中国真空学会质谱分析和检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真空计量委员会委员。 朱海永,博士、副教授,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并留所工作,2010年以学术骨干引进到温州大学,期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温州市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和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课题多项。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第九、十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在OpticsLetters、OpticsExpress等重要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9篇,被引用超过250次;申请专利19项,已授权4项。OpticsLetters、OpticsExpress、AppliedOptics、Opticscommunication等期刊特邀审稿人。 尉鹏飞,博士、副教授,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9月作为学术骨干引进到温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入选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技术以及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近十项。在PhysicalReviewLetters、AppliedPhysicsLetters等期刊发表了十多篇SCI影响因子2.0以上的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十余项,已授权4项。在强场单个高次谐波发射的相干控制与选择性增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领域国际顶尖期刊Phys.Rev.Lett.和Appl.Phys.Lett.上(第一作者)。相关成果入选为“2013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同时被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人民网、科学网等媒体转载报道。国际学会曾授予“青年研究者奖”(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UltrafastIntenseLaserScienceAwardforYoungResearchers)。 邢祥军,博士、讲师,200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年9月作为学术骨干引进到温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有:1)微纳磁学,包括自旋波、磁畴壁、磁振子晶体、磁器件设计等;2)多铁性、磁性薄膜制备与表征。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二项。在Nanotechnology、AppliedPhysicsLetters、ScientificReport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