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考试资料:

 

标题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精华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内容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三个部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四、价值辨析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
    (1)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
    (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11: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