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一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
内容 | 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的人际关系包括哪两方面?是如何发展的? 幼儿的性别行为是如何发展的?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展的?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怎样发展的? 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想一想,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有什么意义? 每个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当孩子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之以动作或微笑时,就开始了人际之间的交往,他的社会性行为也就开始表现出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活范围逐渐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他们要学会与父母、同伴以及其他人进行交往、接触,并逐步建立起与父母、与同伴的比较稳定的关系;幼儿期,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一种比较明显的性别行为方式也开始出现;同时,作为道德发展主要内容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也表现出较明显的个别差异,并成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的发展。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 新生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不具备社会属性。客观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得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和任何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开始找人,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教给孩子各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得“懂事”,并逐渐能够“管住”自己;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自觉遵守。这就是一个生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