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上海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 |
内容 | 在线网校:>>>点击进入<<< 考试书库:>>>点击进入<<< 网校以及考试书库开发及拥有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学历类/建筑工 程类 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和全新引进高清3D电子书考试用书。 010100 哲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是我校"211"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9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10人。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理性精神、能够独立从事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研究方向: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2. 科学技术哲学 03. 中国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 04. 外国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05. 宗教哲学 06. 逻辑思想比较与逻辑哲学 07. 美学 指导教师: 陈新汉教授、王天恩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宁莉娜教授、徐琴教授、沈海燕教授、杨庆峰教授、朱承教授、周丽昀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46哲学综合 4. 87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或 878中国哲学史 或 879西方哲学史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或 中国哲学史 或 西方哲学史 或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020100 理论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理论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近10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101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暂不招生,招生信息请见社会科学学院)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104 西方经济学:韩太祥、金俐、詹宇波、王学斌副教授等。 020105 世界经济:沈瑶、董有德、何树全教授等。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聂永有教授、乌力吉图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4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报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303数学三 4. 890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前沿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101 政治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展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和未来发展进行应用研究。(1)借鉴和吸收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通过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体系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3)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包括立足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致力于解决城乡差距、拓展新型工业化路径、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 程及收入分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对策性研究。 研究方向: 0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02.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社会转型 03.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 指导教师: 刘铮教授、徐鼎亚教授、翁志勇副教授、焦成焕副教授、艾慧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8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 现代经济学(复试科目) 备注: 参考书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联系邮购。 020200 应用经济学(一)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0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202 区域经济学:陈秋玲、叶明确、吕康娟教授,祝影、何丰、陈跃刚副教授等。 020204 金融学:应益荣、王国松、殷凤教授,桂詠评、李双、倪中新、黄学庭、祝波、杨奇志、王时芬、赵贞玉、李武、朱立芬、唐葵、尹应凯、余玖玖副教授等。 020205 产业经济学:唐豪、李骏阳、史东辉、聂永有教授,巫景飞、张赞副教授等。 020206 国际贸易学:沈瑶、董有德、王建华教授、董勤、程铭、马丽娟、孙赫、杨玲副教授等。 020207 劳动经济学:刘铮教授,詹宇波、许玲丽、毛雁冰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58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报考产业经济学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303数学三 4. 890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本专业在经济学院培养。 020200 应用经济学(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硕士学位证书。 研究方向: 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204 金融学:曾刚教授,田侃、王朝阳、徐义国、胡志浩、何海峰、陈经伟、安国俊、全先银副教授等 020205 产业经济学:衣韶华教授、王宏伟教授、藤祥志、范建鏋、于树一、蔡跃洲、郑世林、杨会军副教授等。 020207 劳动经济学:高文书教授,屈小博、曲玥、王智勇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3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报考产业经济学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两选一) 3. 303数学三 4. 890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027000 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能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随机现象问题,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开拓精神和事业献身精神的高级统计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目前,主要开展国民经济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以及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等应用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数据分析、统计信息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统计、经济、金融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 国民经济核算 02. 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指导教师: 应益荣、叶明确、何树全教授,倪中新、李武、许玲丽、黄学庭、赵贞玉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 890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应用统计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100 法学 2016年上海大学法学专业继续作为一级学科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调解与仲裁、知识产权等11个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侧重于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西方法学理论、比较法学和法律社会学;法律史以中国法律史学、外国法律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等进行研究,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中国宪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比较宪法学、比较行政法学等;刑法学涵括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犯罪学、经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民商法学侧重于民商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公司法与证券法、破产法与保险法等方面的研究;诉讼法学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诉讼证据理论、司法理念与司法现代化问题等为研究重心;经济法学主要研究金融法、财税法、公平交易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研究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内容;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海事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调解与仲裁主要研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西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等;知识产权主要以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网络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等为教学研究的内容。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掌握法学方法与技能、能够胜任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外资企业等工作需要的高层次法学专门人才。 法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四宝教授。法学专业教师先后承接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研究方向: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 刑法学 030105 民商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 国际法学 030120 调解与仲裁 030121 知识产权 指导教师: 沈四宝教授、陶鑫良教授、李清伟教授、张秀全教授、许春明教授、李本教授、李凤章教授、李建勇教授、李智教授、刘俊敏教授、瞿琨教授、王勉青教授、徐静琳教授、兰跃军教授、崔文玉教授、艾素君副教授、陈敬根副教授、陈琦华副教授、谌瑜副教授、傅文园副教授、江界华副教授、金成华副教授、李俊峰副教授、李立新副教授、李瑞副教授、倪才龙副教授、石峰副教授、袁杜娟副教授、袁真富副教授、张玉蓉副教授、赵辉副教授、赵清林副教授、郑飞副教授、赵莉副教授、颜士鹏副教授、史长青副教授、芦雪峰副教授、潘传副教授、刘华博士、魏艳博士、岳林博士、杨显滨博士、刘维博士、杨涛博士等。 招生人数:55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4法理学及民法学 4. 827宪法学及刑法学 5. 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复试科目) 备注: 1. 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2. 复试科目总计100分。其中,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各占25分。 3. 本专业仅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 4. 我校2016年法学硕士研究生按法学一级学科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选择研究方向。 5. 联系人:洪蕾联系电话:021-66132117 030301 社会学(一)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5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组织社会学 02.社会分层研究 03.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04.都市社会学 05. 消费社会学 06.体育社会学 07.理论社会学 08.政治社会学 09.经济社会学 10. 社会质量研究 11. 社会人口学 指导教师: 李友梅、张文宏、张敦福、张海东、顾骏、陆小聪、肖瑛、刘玉照、翁定军、徐冰、杨松、沈瑞英、蒋耒文、吴晓刚、计迎春、王建平等16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高柏、吴晓刚等多名兼职教授和9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8社会学理论 4.883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030301 社会学(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硕士学位证书。 研究方向: 01.都市社会管理 指导教师: 樊平、季为民教授,赵立伟、陈满琪、吕鹏、张浩、朱迪、高勇、陈华珊副教授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8社会学理论 4.883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 复试科目:社会学 030303 人类学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全球化问题研究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5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的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 社区文化及其变迁 02. 经济人类学 03. 历史人类学 04. 族群人类学 05. 语言人类学 06. 都市人类学 07.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8. 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张江华、张佩国、张亦农等3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49人类学概论 4. 884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 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 07—08研究方向由人类学与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合作指导学位论文,同时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2. 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030304 民俗学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5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学院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靠“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为走向社会打下探求和实践的基础。 研究方向: 01.社会民俗 02.文艺民俗 03.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副教授、常俊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650民俗学 4.885民间文学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030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专业为一级硕士点,目前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硕点招生,主要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展开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方向: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04.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05.公共外交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指导教师: 陶倩、欧阳光明、徐鼎亚、刘铮、张丹华等教授和多位副教授。 招生人数:2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8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科目) 备注: 05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8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意写作;1个专业硕士方向:国际汉语专业硕士。本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及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中国现当代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王光东教授、董丽敏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博士、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5)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既认真继承发扬传统经验和方法,又积极关注国外相关学术思想,注意吸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思路,并努力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同行对话的研究模式。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特别是明清晚近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与西学(包括日本)的碰撞和融合;清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轨迹,打通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以贯通求创新。 指导教师:董乃斌教授、邵炳军教授、饶龙隼教授、杨绪容教授、周锋教授、姚蓉教授、黄景春副教授、李翰副教授、杨万里副教授、杨秀礼博士等。 3、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主要由清民诗文研究中心的教师和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段的教师组成。致力于研究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学文献,尤其是诗文文献,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既注重文献的整理和文献的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讨,形成了文学研究与文献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2)元明文学文献整理、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 指导教师:张寅彭教授、蔡锦芳教授、朱渊清副教授、王培军副教授、刘奕博士、郑幸博士。 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等。对外汉语教学进行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丁迪蒙副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华博士、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等。 5、汉语言文字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薛才德教授、林素娥副教授、资中勇博士、凌锋博士、张庆翔博士、向德珍博士、张萍博士等。 6、文艺学 本研究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有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及其它相关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1)文化理论与批评、2)左翼思想与文化批评、3)中西叙事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谦副教授、苗田博士、邓金明博士等。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学术视野及文化宽容精神和接受他异文化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打破以往国别文学和学科划分的限制,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展开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比较文学、2)欧美文学、2)日本文学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圆圆博士等。 招生人数:6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2俄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或 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或 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或 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或 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5. 复试笔试: a.文学概论(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 b.古代汉语A(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方向) c.古代汉语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d.中外文论史 (适用于文艺学方向) e.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f.当代文化分析(适用于文化研究方向) 复试面试:专业综合(适用于所有方向) 0501Z1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新学科。自1960年代在英国兴起至今,仅仅半个世纪,就扩展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兴起于台湾和香港,10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展开。 本硕士点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学“文化研究”跨系科团队,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在亚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广泛影响。目前核心成员13人,其中教授5人。 本硕士点拥有目前国内最完备的文化研究机构网络: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讲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学网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丛书的“热风”书系、一系列跨国/地区的文化研究联合计划,以及本方向人员目前展开的多个研究计划,涉及现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别文化、流行符号分析等方面…… 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硕士点教学的强有力后援。 本硕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如下5种能力的中、高层次文化人才:具有较广的全球社会和文化视野;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支配性的文化生产机制及其运作;活跃的理论思维及其相应的语言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实地推进良性文化发展的实践意愿及其能力;对于真正优秀/美好的社会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任心。 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 1、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特质,有志于社会文化的进步; 2、系统修读过某一专业(不限于中文系)的课程,有学士文凭。 3、在文化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1、本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采取导师组制;在入学后到开题前的学习阶段,学生由文化研究系的所有导师以月会、tea-hour等方式,共同指导;硕士论文选题确定后,根据所选论题确定论文导师。 2、入学一年半后,根据文化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开题;未能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每半年一次;其就读时间也由此延长。 3、为打通理论学习与文化实践的隔离,文化研究系设有文化实践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网站、工人文化、城市论坛等多项文化实践内容。获取该课程学分后,方能开题。 4、在读期间,须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一次。 5、在读期间,如申请其他出国交流或学习项目,需经导师组同意。 研究方向: 01.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 02.新媒体文化分析 03. 社会组织与集体文化分析 指导教师: 郭春林教授、罗小茗副研究员、高明博士。 招生人数:3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618文化研究 4. 820当代文化分析 050200 外国语言文学 本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下设三个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日语语言文学。本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高水准的师资力量,完整的学术梯队,近5年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译著40多部,出版优秀教材多部,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同时获得了1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各种学术及教学奖项数十种,取得相当显著的学术成果,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圣经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学等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熟悉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较高的双语文学文化造诣,能在高校、科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跨国企业从事文学、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 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02. 圣经文学研究 03. 文学翻译研究 04. 生态文学研究 05. 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06.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 周平、朱振武、庞好农、尚晓进等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2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3日语(二外) 或 244德语(二外) 或 245法语(二外) 3.621英美文学史 4.821基础英语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上海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和翻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通晓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学和翻译学理论,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日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多名教学、科研和翻译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术研究梯队完整并富有活力。 研究方向: 01.日语语言学 02.日本文学 03.日本文化 04.翻译学 指导教师: 余弦、董永杰、张秀敏、王颀、李晓光、赵莹波等教授、副教授以及常志斌博士。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1英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 622综合日语(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等) 4. 822翻译与写作(包括文学短评) 5. 日语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只招收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包括第二专业为日语的本科毕业生)。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以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西方修辞学、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能从事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 01.普通语言学 02.认知语言学 03.功能语言学 04.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05.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 06.西方修辞学 07.话语分析 08.语用学 09.语言理论与翻译 指导教师: 谢之君教授、冯奇教授、肖福寿教授、唐青叶教授、邓志勇教授及副教授30名。 招生人数:19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3日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 623英语语言学 4. 821基础英语 5. 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注: 不招收跨专业报考,只招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050300 新闻传播学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国家2006年设立的,现有全职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 本学科在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传播思想、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新媒体研究、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研究方向: 01.新闻与传播理论 02.新闻传播业务 03.国际传播 04.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05.会展与广告艺术设计 06.广告理论与实务 07.体育报道 08. 公共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 09. 人文外交与文化产业 指导教师: 郑涵、戴元光、吴信训、张咏华、张敏、许正林、郝一民、查灿长、张祖健、尤红斌、李建新、薛中军、沈荟、赵士林、王晴川等30名教授、副教授。 招生人数:6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642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分为两种试题模块。模块一:新闻传播理论+定量研究方法,模块二:新闻传播理论+定性研究方法。考生可任选其一。) 4.871新闻传播业务 5.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 08、09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2. 联系人:蒋安 联系电话:021-56333674 060200 中国史 本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等研究方向。有力量雄厚、具有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师资队伍,学术梯队完整。每年延请伦敦大学Gary Tiedemann等外籍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 01.中国古代史 02.中国近现代史 03.专门史 04. 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 指导教师: 谢维扬、忻平、陶飞亚、朱学勤、陈勇、汪朝光、徐有威、张童心、吕建昌、刘长林、宁镇疆等教授和副教授数名。 招生人数:3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历史学综合 4.中国通史(复试科目) 060300 世界史 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依托国际化大都市优势,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开展学术研究。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团队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乔治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怀俄明大学、密西西比大学、肯塔基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约翰?莫尔斯大学、斯科莱德大学、埃及开罗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民族与宗教多样性研究所、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上智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团队成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奖项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S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中30余位有海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并有论文在《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美国研究》等刊物发表。 研究方向: 01.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02.世界近现代史 03. 西方社会文化史 04. 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 05. 区域和国别史(西亚北非研究、拉丁美洲研究、南亚研究、美国史、欧洲史、日本史、犹太史等) 06.全球问题研究 07.国际关系史 08.冷战国际史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张勇安教授、夏正伟教授、王蔚教授、王三义教授和刘义副教授、张智慧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历史学综合 4.世界通史(复试科目) 备注: 1.招生范围:历史学系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跨专业且喜欢世界史的本科毕业生亦可。 0603J2 全球学 【中心介绍】 全球学旨在以综合性、多学科与跨文化的视角,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研究诸如环境恶化、人口迁徙、文化变迁、身份认同、和平与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精神归属等全球性或跨国性问题。通过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其他视角来分析全球现象,“全球学”试图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识,消除人类因地理、文化、语言与政治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是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的成员组织。与来自美国、德国、丹麦、日本、印度等国家40余所高校的全球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同时还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奥法利全球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土耳其海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埃及开罗大学文明研究与文化对话研究中心、阿根廷国际科技研究委员会劳工调查中心、乌拉圭拉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着直接的学术合作关系。 【项目特色】 本学科领域对接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招收对拉丁美洲(尤其是阿根廷)、西亚北非(尤其是土耳其)以及全球化思潮有强烈研究兴趣,且具有良好外语基础(西班牙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英语)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期间符合国家留基委公派研究生项目要求者将派往土耳其海峡大学、KOC大学、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日本上智大学、埃及开罗美国大学等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对方硕士学位。 本项目2015年已选派3名优秀在读硕士研究生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KOC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欢迎来自世界史、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语等领域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全球学理论 02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土耳其及西亚北非研究、阿根廷及拉丁美洲研究) 指导教师: 郭长刚 教授、江时学 研究员、唐青叶 教授、王三义 教授、刘 义 副教授、Nestor Da Costa 教授(乌拉圭)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或西班牙语 3.634全球学与全球化理论 4.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学位授予】 本招生年度将授予“历史学”学位 【参考书目】 1、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蔡拓:《全球问题与新兴政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蔡拓:《全球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江时学等:《国际新格局下的拉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郭长刚:《全球学评论》第1-2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8、郭长刚等:《土耳其发展报告》(2014、201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2015版 【联系方式】 E-mail: gchgang@staff.shu.edu.cn 070100 数学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科学与技术”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在2008到2020年上海市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中,数学学科被列为“国家级”一线学科和“扶强”重点发展学科。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位于全国前25%,在2013-2014年英国QS全球大学数学专业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数学进入前150强。根据美国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数据库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1%的大学数学系有241个,上海大学数学系排名第124。数学学科承办中国运筹学会刊物《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运筹学学报》,主办《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系有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4个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所。此外,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运筹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亦挂靠数学系。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Advances in Mathematics、Transactions of AMS、Journal of Algebra、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上连续发表论文。2002年迄今SCI论文全国数学学科排名连续名列前10位,其中2008年全国数学学科排名第六位。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 01.解析数论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2.有限群论(基础数学) 03.代数表示论(基础数学) 04.矩阵代数及其表示(基础数学) 05.李代数与量子群(基础数学) 06.分析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7.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基础数学) 08.组合级数(基础数学) 09.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计算数学) 10.数值逼近及其应用(计算数学) 11.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计算数学) 12.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计算数学) 13.计算几何与图像处理(计算数学) 14.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5.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6.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计算数学) 17.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18.常微分方程数值解(计算数学) 19.数值分析(计算数学) 20.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1.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2.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应用数学) 23.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应用数学) 24.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应用数学) 25.系统生物学(应用数学) 26.生物数学(应用数学) 27.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进分析(应用数学(力学所)) 28.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及其应用(应用数学(力学所)) 29.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0.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1.非线性水波与孤立波(应用数学(力学所)) 32.变分不等式与优化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3.力学中的数学物理方法(应用数学(力学所)) 34.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5.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36.信息技术与优化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37.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38.排序理论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9.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运筹学与控制论) 40.数学规划的几何理论(运筹学与控制论) 41.随机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2.离散优化复杂性分析(运筹学与控制论) 43.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4.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指导教师: 丛玉豪教授、石忠锐教授、郭秀云教授、何斌吾教授、冷岗松教授、王卿文教授、顾传青教授、马和平教授、侯磊教授、叶万洲教授、李常品教授、朱佩成教授、夏铁成教授、傅新楚教授、盛万成教授、张大军教授、许新建教授、周哲玮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周进教授、王瑞琦研究员、卢志明研究员、卢东强研究员、张鹏研究员、胡国辉教授、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曾振柄教授、邬冬华教授、田蔚文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招生人数:48(理学院)+ 2(力学所)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注: 1. 研究方向中注明“应用数学(力学所)”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培养。 070102 计算数学(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新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计算与数据科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以及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等方向科学研究。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