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


    学习是件苦恼的事,每天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日子过得平淡无奇,每天面临着大量的习题和作业,日久天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灾害
    1、鼠害及危害:重灾区在农田、牧场及森林。
    2、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3、★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4、中国的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小麦锈病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条锈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西南与陕陇;叶锈主要发生在东北、前套、江淮、滇南红河州;秆锈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至贵州一线)。
    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
    棉铃虫多发生于105°E以东地区,大棉铃虫仅分布于新疆。
    5、森林病虫害
    危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破坏。
    防治:①林区围栏,防止人为破坏;
    ②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树种自然保护区。+(生物通用)
    6、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A、 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蝗灾重灾区主要在黄淮平原的农业区。
    (2)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于青藏地区。
    (3)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诱捕捕杀、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生物灾害通用):①生物防治。推进专业化防治,力争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③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
    B、鼠害
    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7、物种入侵
    好处:丰富了引入地物种品种和农业生产类型。
    危害:①对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构成威胁;
    ②降低光线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成长,降低PH、溶解氧、水产品质量,增加CO2;
    ③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河运,阻塞排灌;汛期阻碍水流,增大洪水水位,严重影响防洪、发电。(水生物)
    ④造成社会危害和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防治:
    ①从源头着手,采取优先选择的措施。引入物种时,慎重权衡其利弊与可能的后果;
    ②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③出现意外,应立即采取行动来根除和控制。(生物、化学、人工机械)
    其他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
    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
    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
    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
    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
    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社会效益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①黄土颗粒细小,土质疏松;②黄土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③黄土高原地形起伏显著,坡度大,坡面径流流速加大。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由于任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防治:上①+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上②;③实施生态移民;④调整产业结构。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1)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
    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
    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
    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1)产生原因:
    a自然原因:地形低洼;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大气降水少,蒸发强。
    b人为原因: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2)治理措施:
    a引淡淋盐; b井排井灌; c生物措施; d农田覆盖;
    e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4、盐渍化
    自然: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②地形低洼;③大气降水少;④以灌溉水源为主。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和水利工程建设。
    治理:①引淡淋盐,农田覆盖;②不能只灌不排;③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群发规律(时间上),群聚规律(空间上)
    3.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多发于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危害大。
    衍生灾害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自然灾害链主要有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串发-并发性灾害链三类。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