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知识点


    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物理,因为物理难,物理的学习让学生感到头疼。但是真的想要学好物理也是可行的。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物理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物理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知识点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特点:
    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串联电路的特点: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I=I1=I2 2、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R=R1+R2 3、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之和。 U=U1+U2 4、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U/R=U1/R1=U2/R2 5、串联电路中各电阻的功率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P/R=P1/R1=P2/R2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
    特点:
    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1、把电路中的元件并列地接到电路中的两点间。
    即若干二端电路元件共同跨接在一对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这样连成的总体称为并联组合。其特点是:①组合中的元件具有相同的电压;②流入组合端点的电流等于流过几个元件的电流之和;③线性时不变电阻元件并联时,并联组合等效于一个电阻元件,其电导等于各并联电阻的电导之和,称为并联组合的等效电导,其倒数称为等效电阻;④几个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时不变电容元件并联时的'等效电容为;⑤几个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时不变电感元件并联时的等效电为;⑥正弦稳态下,几个复数导纳的并联组合的等效导纳为,式中Yk是并联组合中第k个导纳。
    并联电路
    电阻大小的计算公式为 1/R=1/R1+1/R2+1/R3+…… (R1、R2、R3……表示各支路电阻大小);若只有两个电阻并联,则有计算公式:R=R1XR2/R1+R2(此公式只能用于两个电阻并联,多个电阻并联只能用上一个公式)。
    2、串联和并联的区别:若电路中的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来的,则电路  为串联电路,若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连”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之间,则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3、在并联电路中,除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以外,电阻和其它物理量之间均成反比(在相同时间内), R1:R2=I2:I1=P2:P1=W2:W1=Q2:Q1 除电阻和电压以外,其它物理量之间又成正比I1:I2=P1:P2=W1:W2=Q1:Q2 。
    4.无论是电源还是电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串联的时候各串联单元电流相等,电压相加,并联时各并联单元电压相等,电流相加。  并联的特点就是首首相接,尾尾相连。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I=I1=I2=I3=……In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I=I1+I2+I3+……In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U=U1+U2+U3+……Un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U1=U2=U3=……Un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R=R1+R2+R3+……Rn
    怎么快速提高物理成绩
    1.阅读教材、参考书。一定要耐心地一遍一遍仔细阅读,将基础知识弄懂。这一步是最最关键的一步,是后面所有工作的基础,马虎不得。
    2.自己推导公式。一般书上都会附有推导过程,自己推导完了再跟书本进行比较,谁的方法比较简便。如果没有推导出来或者推导错误,有两种情况,一是相关知识没有学到,二是以前学过的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无论是哪种,当务之急是设法补上,以免给后续的学习造成阻碍。
    3.扫除拦路虎。理科知识连续性很强,前面的漏洞很可能影响全局,这时发现的不清楚的概念定理等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
    4.汇集定理、定律、公式等。无论是否预习好,这些命脉一定单独整理好,加深印像。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知识是基础不可或缺。
    5.试做练习。预习之后应该适当做些练习巩固所学,同时培养题感,比如书后所附练习,不强求做对,但要适量练习。
    6.定时回顾。根据记忆规律,可以在学完两三天后回顾一下,做做习题。真正弄懂所学知识。这一步看似不必要,所以容易被忽视。
    如何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会有意识地伴随教师的演示而积极思考,它是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物理教师应善于利用或积极开发,从物理演示实验的现象中获取有价值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严格的辨析、讨论,形成物理概念,并进一步推理、延伸,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因此,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实验的设疑作用,并物理的实验内容和所学的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具有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通过设疑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2、分析相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事物的感性开始,进一步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出差异点,这就需要鉴别。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物理概念才能形成。因此,在琪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比较鉴别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3、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能思善记的良好习惯。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物理游戏、参观工厂和实验室等,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感受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学生常常不是瞎碰,就是乱套公式。引导学生总结正确解题思路,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解答物理问题是一个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对于简单问题,主要是找出合适题目的物理规律;而对于难度较大的物理问题,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往往比较复杂,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比较多,可能要用到好几个物理规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隐蔽,不易看出。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物理图景、确定解题途径,寻找适题的物理规律,而把待求量和已知量联系起来,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规律、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