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也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高一学生学习之后还应该学会总结知识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记忆口诀
    高一阶段如何才能学好历史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背景 结果
    1.英西 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 罪恶的三角贸易
    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提示: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会考只要求掌握德、日两国)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返回目录>>>
    ● 高一历史知识点记忆口诀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征
    1、民族性
    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放性
    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进性
    中华文化时先进,领先世界多发明。
    天文算术造纸术,东亚文化为中心。
    4、壮观性
    秦汉文化面貌新,气势恢弘惊世人。
    长城史记兵马俑,令人观止到如今。
    明清文化
    1、口诀
    明清文化古萌新 科技著作集大成
    徐徐送礼随高峰 理学心学相继红
    反对封建有启蒙 炎黄匹夫李贽猛
    市民小说更兴盛 儒生聊聊红楼梦
    三游水浒梁山空 官修图书类与丛
    永乐大典图书成 四库全书清乾隆
    耶稣教士西学东 教皇禁祭天祖孔
    2、解释
    ①“明清文化古萌新”:指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是“承古萌新”。
    ②“科技著作集大成,徐徐送礼随高峰”:a、“科技著作集大成”指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b、“徐徐”:指徐光启和徐霞客,《农政全书》和《徐霞客游记》。C“送”同“宋”指宋应星《天工开物》d、“礼”同李指李时珍《本草纲目》e、“随高峰”是指这些科技著作随着封建经济高峰的到来而出现。
    ③“理学心学相继红”指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④“反对封建有启蒙,炎黄匹夫李贽猛”:a、“反对封建有启蒙”指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也在潜滋暗长。b、“炎黄”指顾炎武与黄宗羲。C、“匹夫”指王夫之。d、“李贽猛”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⑤“市民小说更兴盛,儒生聊聊红楼梦,三游水浒梁山空”:a“市民小说更兴盛”指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b、“儒生聊聊红楼梦”是指《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和《红楼梦》。c、“三游水浒梁山空”是指《三国演》《西游记》和《水浒》。
    ⑥“官修图书类与丛,永乐大典图书成,四库全书清乾隆”:a“官修图书类与丛”是指官修类书与丛书。b、“永乐大典图书成”:是指类书《永乐大典》与《古今图书集成》c、“四库全书清乾隆”是指丛书《四库全书》在清乾隆年间编撰成。
    ⑦“耶稣教士西学东,教皇禁祭天祖孔,势头衰落因干政”:a、“耶稣教士西学东”:指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促进了西学东渐。b、“教皇禁祭天祖孔,势头衰落因干政”指西学东渐势头衰落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教皇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祭孔,第二点是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
    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
    羌族支脉党项族,中唐游牧陕甘宁。
    ①政治方面
    元昊称帝都兴庆④,仿效唐宋官制新。
    设立中书枢密院,选拔官吏科举兴。
    官职羌汉两系统,各司其职利统领。
    部落兵制民皆兵,兵农一体渐强盛。
    ②文化方面
    仿照汉文楷书体,西夏文字有创新。
    2、宋夏和战
    元昊兴兵犯宋境,两败俱伤和议定。
    取消帝号称国主,北宋册封夏称臣。
    北宋每年送“岁币”,边境贸易渐繁盛。
    返回目录>>>
    ● 高一阶段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历史
    学习历史,我们得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历史?历史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也就是经过人的思维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如《史记》《汉书》就是其中的化表;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或专业,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
    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
    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