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小结


    学习虽然也包含有好工作,有素质,别人看的有文化这种成分,但目的绝对不能设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微量元素”,向我上面说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高尚,完美。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
    ①产品轻、小、价格贵,
    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三、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
    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
    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
    ④发展科技。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
    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
    ②生产过程分散。
    ③资本集中程度低。
    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
    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
    ①位置优越。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有高等院校。
    ④交通便利。
    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3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①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