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常用的六大表述法


    进入高三以后,很多学文科的孩子在学习地理方面会感到很吃力,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复习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覆盖了初高中的九本教材,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常用的六大表述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常用的六大表述法
    (1)特征描述性表达
    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2)归纳总结性表达
    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3)归因层次性表达
    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4)分析推理性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5)区域比较性表达
    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6)图表辅助性表达
    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发散型思维的运用
    一、以果带因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四重,即重过程教学、重学法指导、重技能培养、重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河流与湖泊一节时,书中讲到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而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这一结论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记住它,也并非难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这就要让学生知道大不单单是指其长度,而且还要从其径流量、流域面积等多角度来分析,因为珠江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流经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而黄河则位于我国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珠江的流量是黄河的6-7倍,故黄河只能被称为第二长河,而不能称第二大河。尔后再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而不能称之为第一大河?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问题的迁移和分析能力。
    二、以线带点
    通过对《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分析:高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不太紧密。如果让学生单纯地去识记,学生会感到既枯燥又无味,同时遗忘率又高。即使学生记住了,也很难应付灵活性、综合性强的高考模拟试题,从而给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感觉:我下了功夫,却考不出好成绩。使学生对地理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进而产生一种恐惧感,真可谓:见地而无理,有理讲不清。为此,本人在复习时,设置了多条线,如:经线、纬线、交通线等,用这些线把一些素不相识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在复习《世界地理》知识时,本人以赤道为红线,要求学生回答:
    ①自西向东,赤道所经过的大洲、大洋的名称?
    ②赤道所经过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成因?特点?
    ③赤道所经过大洲的主要地形区?成因?特点?
    ④赤道所经过的国家?首都?经济?特有的农产品、矿产品?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民族?文化?宗教?
    通过以上复习,学生不但了解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看图、识图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三、以点带面
    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我们可以把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看成一个点,以点为中心,向外画圆,辐射其它地理知识,形成一个面。例如:讲北京时,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引出北京的气候类型、成因、特点?进而引出北京的沙尘天气:爆发的时间?源地?原因?解决的措施?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几月份举办可避免沙尘的袭击?等一些问题)、历史的变革、城市职能(引出城市职能的种类?以及我国主要城市的职能?)、人口(引出今后北京的人口政策?)、经济的发展(引出目前主要的工业部门?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北京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课后让学生再了解一下伦敦、巴黎、纽约、旧金山等世界重要的城市,以及一些热点城市。这样,不但使学生识记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四、以图带文
    古人云:学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左书右图,由此可以看出地图对于地理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这种强调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再把图像信息储存备用的作法,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多样而丰富的地理表象。由于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直接记忆和再现,所以通过图像建立起来的地理表象,在记忆心里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再说有些地理知识用文字表述比较抽象,而用图表表示则比较直观形象。更何况高考要求考生对图的能力不断提高:不但要求学生学会识图、读图、分析图,还要求学生能绘制图表。因此,在复习时,就要重视图。如:在复习世界气候时,本人采用了以图带文的复习方法,先出示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①判断该图是何种气候类型示意图?判断的依据?该气候主要分布的位置?该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植被及其特点?
    ②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找出该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有该气候存在?
    ③假如该地是南非的开普敦,此图中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如不符合,该图应如何改动?(多媒体演示该气候类型的其它图表)
    ④假如把图中的气温和降水改成:高温多雨,低温少雨,那么,该图表示的又将是何种气候类型?
    高三地理后期学习策略
    一、攻克必修模块的重点知识高考大纲要求考察的地理知识点很多,但常考点往往只是一部分。例如:时间计算、气候和天气系统 、洋流、等值线问题、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城市、人口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高考的重点,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一定要理清学透不留死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总结选修模块答题模式
    选修虽然是三本书,但高考命题角度变化不大,《旅游地理》往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评价、规划,开发的意义;《自然灾害》往往考察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应对措施;《环境保护》往往考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这些问题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角度,只要学生善于总结,认真分析试题,拓展知识面,选作题就不会有大的失分。
    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三学生在经历一轮复习后,不同考生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只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升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下面就近期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问题措施总结如下:
    1、重点知识不清 —— 一轮复习不扎实。二轮复习勤学好问,查漏补缺,练考试卷让老师面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死角。
    2、区域定位不准—— 地图没记住。通过绘图、填图、描图等方式将图熟记于心,特别是重点区域。
    3、答非所问 —— 审题不准。平时做题时养成用笔画出重点字、词、句等重要信息点的习惯,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答题角度单一——审题不清或对热点问题关注不够,知识面窄。每天坚持看新闻,多观察多思考,随时能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5、图表题丢分多——对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差。解读课本、地图册上的各种图标,重视图例和注记的解读,加强图表题的专题训练。
    6、答题不规范 ——不能用专业术语答题,答题没有条理。记住重要知识的专业术语,养成答题时一个角度一个点的习惯,并保证字迹工整,清楚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