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学习上,首先,应该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心态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拥有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好的成绩。然后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政治必修二知识点1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就要把握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标准,即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若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就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混沌世界了吗?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当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1>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1+1<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5、量变与质变状态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6、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二政治必修二知识点2
    1、主权国家
    (1)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和义务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联合国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4、国际形势
    (1)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要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基本内容)
    A、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D、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1)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高二政治必修二知识点3
    ⒈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⒉我国政府的职能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即政治职能。A保卫保护;B保障;C打击。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经济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文化职能。宣传科学理论,提高两个素质;发展各项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⑷加强社会建设。政府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我国政府的作用是管理与服务。
    ⒊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⑴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⑵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表现: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⑴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制度。
    ⑵意义:①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⒋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⑴为什么
    必要性:①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③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重要性: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正建设,增强政府的;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⑵怎么办
    要求: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⒌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①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④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制度和纠错制度。
    ⒍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⑴为什么
    必要性:①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②权力是双刃剑,运用得好,造福人民;不好,可能滋生腐败;③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重要性:①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④有利于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的政府。
    ⑵怎么办
    ①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A、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B、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
    ③政府公开政务,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⒎政府要努力树立自己的
    (1)政府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2)区分政府有无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3)如何树立政府的:①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